“你們問我的這個問題很令我失望,看來市場競爭的確需要一些非正當的手段。不過,我也要令你們失望了。對不起,我有義務忠誠於我的企業,任何時候我都必須這麼做,即使我已經離開。與獲得一份工作相比,忠誠對我而言更重要。”王楠說完就走了。
王楠的朋友都替他惋惜,因為能到這家企業工作是很多人的夢想。但王楠並沒有因此而覺得可惜,他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坦然。
沒過幾天,王楠收到了來自這家公司的一封信。信上寫著:“你被錄用了,不僅僅因為你的專業能力,還有你的忠誠。”
其實,這家公司在選擇人才的時候,一直很看重一個人是否忠誠。他們相信,一個能對原來公司忠誠的人也可以對自己的公司忠誠。這次麵試,很多人被刷掉了,就是因為他們為了獲得這份工作而對原來的公司喪失了最起碼的忠誠。這些人中,不乏優秀的專業人才。但是,這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主管認為,一個人不能忠誠於自己原來的公司,人們很難相信他會忠誠於別的公司。
其實,一個人的忠誠不僅不會讓他失去機會,還會讓他贏得機會。除此之外,他還能贏得別人對他的尊重和敬佩。人們似乎應該意識到,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他優良的道德品質。
閱讀思考題:
1.你如何理解“為石油事業奮鬥一輩子”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2.請列出你認為應該忠誠於公司的十大理由。
為油田發展默默奉獻:辛勤勞苦,無怨無悔
辛勤勞苦是一所高貴的學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須進入其中。在那裏,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培養獨立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習慣。其實,勤勞本身就是財富,如果你是一個勤勞、肯幹、刻苦的人,就能像蜜蜂一樣,采的花越多,釀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
人們都愛讚美螺絲釘,為什麼?
因為它不論在高樓大廈上,還是在荒涼的鐵路旁,都能無怨無悔地堅守自己的崗位,都能付出自己的辛勤勞苦,都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大慶油田的每一名石油工人都是一顆無怨無悔的螺絲釘,隻要油田需要,不管走到哪裏,鑽石一般璀璨的敬業精神都會讓他們無怨無悔地幹一行愛一行,讓他們為油田的發展默默奉獻。
1960年轉業戰士黃友書,服從會戰需要,叫幹啥就幹啥。幾年時間當過瓦工、保管,喂過馬、喂過豬,人們稱他是“老黃牛”。這個“老黃牛”和其他標兵模範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曾當過幾年修鞋工,無償地為會戰職工修過成千上萬雙鞋。
1961年初,在機關房產維修隊當班長的黃友書,看到工友們穿的鞋,有的底掉了用鐵絲攏著,有的幫脫了用繩子牽著,心裏很不是滋味。有一次到井上去施工,他看到幾名鑽工竟沒有一個穿好鞋的,不是掉底,就是漏幫。在部隊曾為戰士修過兩年鞋的黃友書想,戰士沒有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沒鞋穿也搞不好生產,他向領導提出為會戰職工修鞋的想法,領導很支持。
1961年3月,黃友書開始籌建修鞋組。當時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黃友書就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自己跑到總機廠鑄造車間求師傅們給加工幾副鞋拐子、釘錘子和削皮刀,又跑到齊齊哈爾和附近的縣鎮買來鞋釘、皮子、錐子和線繩,從4月份開始正式為職工修鞋。他身背一個工具箱,手拎鞋掐子,有時在打壘的屋簷下,有時在職工的宿舍裏,有時來到采油井上,哪裏有人要修鞋,他就在哪兒擺上攤子給人修。晚上,他還走家串戶為職工家屬服務。一時間,黃友書成了最受人歡迎的“大忙人”。黃友書為職工服務從不忘記施工前線。6月份的一天,他身背鞋箱步行10多公裏,走到1202鑽井隊,一天就為鑽工們修鞋32雙;轉天又來到1205鑽井隊,一天修鞋28雙。鐵人王進喜握著老黃的手連聲說:“謝謝你,感謝你想著我們鑽井工人!”
黃友書修鞋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會戰工委領導親自決定批給他一個舊板房。讓他開個修鞋鋪,免得到處打遊擊;還命令各食堂把豬皮都送給黃友書用。有了基地,黃友書幹得更歡。修鞋量增大,原料不夠用,黃友書就帶上徒弟到鑽井前線去回收廢膠管和舊水龍帶。當時沒有皮革廠,老黃就用土辦法加工豬皮,有時手被白灰、堿土燒起了大泡,紅腫幾天不消,他也不休息,咬著牙堅持工作。
黃友書在修鞋崗位上一幹就是4年。4年時間為會戰職工修了2萬多雙鞋,對這樣的“老黃牛”,黨和人民給了很高的榮譽,他連年被評為會戰標兵。
哲人說:“天才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勤奮。”勤奮不僅僅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成功的人生精神。也就是說,隻有真真正正地付出汗水,才會取得真正的幸福人生。
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個成功人生的關鍵,在於不懈地努力,在有限的生命裏努力做無限的事情。
沈陽市石油設備廠的開拓員之一林秀山,二十幾年來,他兢兢業業地工作,以廠為家,用心血和汗水推動和發展了這個企業。
林秀山剛進廠時隻是一名普通的技工。雖然職位低微,但他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質量上更是嚴格把關,不讓一件有瑕疵的產品在他的手中產生。
作為一名技工人員,經常加班加點趕任務,他從沒抱怨過。一次,由於客戶要得急,公司命令員工必須在合同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否則就要扣工資。接到任務後,很多同事都抱怨連天,而林秀山卻沒有一句怨言,隻是默默地工作。林秀山這種毫無反應的舉動,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都問他是怎麼想的。
林秀山說:“加班是工作的需要,我們應該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隻有企業發展了,我們的腰包才會鼓起來。咱們有這抱怨的工夫,還不如多幹點活呢,你們說呢?”
“秀山說得對。”受到啟發和教育的眾人紛紛回到工作崗位忙碌起來。
林秀山就是這樣,在工作上毫無怨言。別人幹不了的活找到他,他一麵手把手教,一麵用心去掂量任務的數量。遇到時間短、任務重時,他總是擔起重擔,常常是幾天幾夜吃住在廠裏,在技術和業務上為公司領導分憂,為一線員工承擔生產任務。然而,他卻從沒有因此而計較過報酬和回報。
後來由於工作需要,林秀山被調到了銷售部,成為一名銷售人員。在銷售崗位工作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尤其是在銷售市場疲軟時期,要開拓產品的市場領域是多麼的困難。因此,當領導找到林秀山讓他去做銷售時,大家都勸他好好考慮考慮,不要輕易應允。但林秀山卻滿口應承下來。
一次,公司派林秀山去新疆出差,為了給公司省錢,他隻買了張硬座,當領導心疼地說:“這麼遠的路,硬座怎麼休息啊?”他隻樸實地說了句:“沒關係,坐著睡一會兒就行了。”
常年的奔波和勞碌,使林秀山明顯變黑變瘦了。大家都開玩笑說他苗條了,他隻是笑笑,沒有吭聲。就這樣,在他的努力下,他爭取到了新疆等全國各地用戶幾十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供求關係,為公司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二十幾年來,林秀山從一名普通的技工做起,先後擔任過產品銷售員、生產調度員兼銷售員,現在已經被任命為廠長。雖然工作崗位隨著企業的發展在調整變化,但是,林秀山無論在何種崗位,都辛勤勞苦,毫無怨言。
俗話說:“一滴汗水3粒糧,萬滴汗珠穀滿倉。”對理想的不倦的追求,使我們不辭生活的辛勞,使我們敢於用汗水滌蕩之後的充實同生活的埋怨作鬥爭,從而讓我們在生命的荊棘中,窺見希望的光芒。
閱讀思考題:
1.在今天,你是怎樣理解“奉獻精神”的?
2.奉獻精神還該不該提倡,為什麼?
革命加拚命精神:用生命去工作
從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誌向;了解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就可以了解他對待生命的態度。這個世界隻獎勵那些用生命工作的人,而不認真工作的人往往會因為虛度光陰而失掉許多生活的樂趣。
“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鐵人王進喜的錚錚誓言,是大慶石油職工獻身精神的突出表現。為了改變祖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麵貌,王進喜以及所有參加石油大會戰的石油職工發揚了“革命加拚命”的精神,一直忘我地工作著。大慶油田正是因為這樣一些用自己的生命去工作的人,才會擁有輝煌的今天;他們正是因為忘我的拚搏,才會在今天名垂史冊。
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你首先要生存,要養活自己及家人,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到個人的願望和追求,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在這個世界上選擇什麼樣的工作?為什麼工作?如何對待工作?從根本上說,這不是一個關於做什麼事和得多少報酬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生命意義的問題。對於一個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工作,隻有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像大慶石油人一樣將生命投入自己的工作,才會擁有精彩的人生。
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誠摯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能帶人親自去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粱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在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用生命去工作不僅意味著不畏辛勞、全身心地投入,更意味著一種獻身的熱情與勇氣。如果一個人為了事業,可以不顧惜身體,甚至不顧惜生命,那麼就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沒有誰能與之匹敵。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就搬到農村去了。
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光脊背。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裏,他與當地鄉親同吃同住,每天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曝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那不足一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
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垂死前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中國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導演吳天明這樣評價說:“如果我們的專業演員都能下藝謀這樣的苦功,我國銀幕上虛假的表演不是可以大大減少嗎?如果我們的電影創作者都能像藝謀那樣全身心地撲到事業上,中國電影還愁趕不上世界先進水平嗎?”吳天明的這段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是很好的詰問。
從張藝謀的身上,我們不難讀出像鐵人一樣的衝天幹勁。在他們這裏,工作是一種信仰,一種追求,一種凝結著心血和夢想的藝術品,一件用生命去拚搏的事。試想,當我們對一項工作投入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時,最終會一無所成嗎?用生命去工作,無疑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大要素。
用生命去工作的人也是幸運的,他在用生命去完成自己的職責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舍得付出愛的人,並不會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減少,相反,他會因自己的付出,讓自己擁有更多。當一個人視自己的職業如生命一般神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某一項工作中,可以說沒有什麼做不成功的事。
人不能不工作,這個道理連孩童都懂,因為人能形成工作的習慣。有了這種工作習慣,人就會習慣任何工作,不管那到底是什麼工作。最後,哪怕是不需要工作的時候,人們也會渴望工作,這就是一種升華。
閱讀思考題:
1.談談你對“用生命去工作”的理解。
2.“用生命去工作”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什麼?
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