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日韓考察散記(2 / 3)

青森縣的高速路旁到處可見蘋果類的廣告,就連公路、橋梁的護欄上都是鐵製或水泥預製的蘋果圖案,可謂處處皆蘋果,足見蘋果產業的地位之重要。

弘前市浪崗町果園,坐落在青森縣農村。兩層以上高度的農舍,很有些日本的民族特色。在這裏連進田間的小道都是瀝青鋪設的,看不出來是城還是鄉,果園旁有一大片草地,地上有亭台,有潺潺流水和高1.5米的瀑布,有供人們休閑的體育器材,看來這是一個供人們休息遊玩的鄉村公園。在這個小鎮上,有一個以蘋果為主的超市,現代化的停車場,電訊設施,應有盡有。蔬菜都是淨菜,紮把包裝,明碼標價。5-6棵蔥,60公分長,蔥白擇淨,標價300日元,其他蔬菜如甘藍、土豆、蘑菇等都是放在超市貨架上標價出售。蘋果是這裏的主銷產品,有裝箱待批發的,零售都是單個塑料包裝。介紹蘋果的圖書、畫冊在商場的書架上隨處可見,書中介紹著當地的蘋果產品及其他農產品,直徑80公分,厚60公分,重約百餘斤的四個金黃色的大冬瓜,並排放在超市門口的櫥窗外,不時有人駐足觀看,並拍照留念。豐富的鮮嫩農產品,使整個鎮區都彌漫在一片甜滋滋的果蔬菜香之中。浪崗町的果園的管理那真是叫絕。果園並不像我們那樣把地整得平平的,沒有一點雜草,果園在一個有微坡的山岡上,園內種著青草,3個日本婦女穿著牛仔褲,頭上包著防曬圍巾,臉上化了淡妝,輕鬆自如地用割草機割草。園子15年了,樹冠都是開心型修剪,園子果樹密度不大,但結果很多。園內種著草,地麵上鋪著反光膜,反射之光使果品光照充足,著色好,昆蟲授粉、蔬花蔬果、掛果著色等技術,果農們已熟練掌握了。園主告訴我們,他的果園主產富士、王林,產量高。

蘋果一成熟,就進入超市,園子收成不錯。

弘前市的農協組織是我們考察的第一個農業合作組織,長內技師給我們介紹了這個農協的情況。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一種合作經濟組織。最早的農協是在明治維新時期,雛形是群馬縣和靜岡縣的生絲銷售合作社和茶葉銷售合作社。1909年日本頒布了第一部合作社法《產業組合法》,到1939年,農戶幾乎都加入了“產業組合”。二戰後的1947年,日本頒布《農業協同組合法》,重建日本農協。1951年頒布《農林漁業的組合重建整備法》。1953年頒布《農林漁業組合重建整備促進法》,1954年成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1961年頒布《農業基本法》和《農協助成法》,使農協組織日臻完善。日本農協有全國農協、地方農協、基層農協,也有按專業建的專門農協。日本農協影響農業生產、農村金融、農產品加工銷售、工業品供應及農民生活,甚至控製著農村經濟活動。日本農協的宗旨是:減少資本剝削,維護農民利益,方便農民生產生活,改善農民的社會經濟地位,還與政府對話談判。在日本,農協是群眾組織,農民出資建協會,與政府關係很大。農協的經費主要由會費、服務手續費等組成。農協的服務主要是傳授技術,提供農機、加工服務,提供農機修理、燃油供應,銷售會員農產品,供應生產資料,提供金融貸款等。會員農產品的70%,生產資料的50%,貸款的60%以上由協會提供。農協的服務隻向委托農戶收取相當於銷售額1.5%~2%的手續費。保險服務包括長壽保險和損害保險(傷害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協會收取一定手續費,農協可以給農民貸款,主要是為會員提供擔保,存貸利率與普通銀行相同,但當農協會員購買生產資料和從事技術革新時,可以得到低息優惠貸款,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通過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等金融組織,向農協提供一定的利息補貼,名曰“農業現代化資金”。長內技師說:“日本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是巨大的,有改種補助、基礎設施補助、機械補助等,盡管有這些補助,但也要收取固定資產稅(地價稅)、自動車稅,農產品銷售付稅後是赤字,農民還要用農外收入來補農業。”農民最辛苦、果農最辛苦,長內在交談中多次感歎。看來世界農業、農民是有共性的。

2003年9月20日星期六晴

今天考察東京伊騰肉類加工企業。

考察了青森縣後,從八戶乘新幹線列車到東京。在東京考察活動兩天。初秋的本州島,田野一片翠綠,稻田一片金黃。新幹線兩側的高山層巒疊嶂,筆直的鬆柏刺破天穹,稻田阡陌相連,一片秋色美景。在美麗之下,也有不和諧的音符——日本的貧困人口問題。日本大約有3萬左右貧困人口。這些露宿街頭,在城市的立交橋和河流的橋下、廣場旁,甚至在天皇廣場也可以看到的露宿貧困者。據說這些人政府每月給約合2000元人民幣的補助金,但還是處在社會貧困線以下。政府在一些重大節慶前後,如櫻花節等,要把這些人驅趕到城市之外,送到一個地方進行培訓學習兩個月,這兩個月政府管吃管住,然後讓其自謀就業。但大多數人又回到城市流浪,政府也束手無策。這些人統一居住藍色帳篷,靠晚上飯店打烊後扔出來的食物生活。在日本城市,如遇到藍帳篷,那裏一定有貧困人口居住。

19日考察井岡縣箱根蘆之湖、和平公園、大湧穀火山,最後去日本象征的富士山。此山高377千米,位於山梨縣境內,以盛產水蜜桃、寶石、水晶而著名。我們到達富士山時此山已在8月底封山,遊客不能上山。我們隻好借助高倍望遠鏡以觀其尊容,以圖片、VCD光盤等了解其深邃內涵。

東京伊騰肉類加工企業是全日本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之一,主要生產以火腿腸為主的食品。工廠1968年建設,已生產30多年,占地5.5萬平方米,員工1000人,年加工畜肉、禽肉、魚肉、兔肉5.52萬噸,生產能力達到每月1700萬包,品種250多個。全日本年需火腿腸50萬噸,東京伊騰公司生產總量約占全國的5%~6%。工廠對衛生管理很嚴格,進廠參觀要經過幾道消毒關口,換鞋、換衣服,戴帽子時一根頭發都不能露在外邊。整理車間主要是將原料進行解凍分割運到下一道工序,進入這個車間要先更衣,穿一次性外罩,更換戴帽後進入消毒間,然後洗手消毒、噴液消毒。

員工還要用儀器在上衣處吸塵,再進入5人一室的消毒間集中消毒,方可進入車間。成品車間主要將上到車間的原料製成火腿腸等成品。進入這一車間要在原來消毒的基礎上,更換消毒鞋,洗手消毒、噴霧消毒,經過5人一間的集中消毒方可進入。成品包裝車間主要是成品包裝、運輸到專門的倉庫。進入這一車間還要加上腳踏消毒槽進行消毒。工廠嚴格的衛生管理,對排放物的統一處理等,使人們真正看到了日本食品企業在“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先”

上做的努力。

名古屋的夜景很好看,尤其是你進入地鐵站,上雙塔看名古屋的夜景那就更美不勝收。雙塔高245米,連同地下共3層,建築麵積8.2萬平方米。乘電梯先到12層,購票後進入45層觀光,票價為700日元。13層是一個樓層廣場,室內各類植物鬱鬱蔥蔥,有點把大自然的植物、山川、瀑布搬進來的感覺。花木競相開放,果木碩果累累,蘋果、柑橘等壓彎枝頭,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科技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度所表現出的實力。日本的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企業都是個人的,就連一些公共基礎設施,也是有私人投資的。大阪驛是國營地鐵,梅田驛是私營地鐵,國有和私有兩條線,相互競爭發展著。

2003年9月22日星期一晴

從東京到大阪。

奈良市教育學院附屬自然環境站坐落在距主幹公路三公裏多的一個村莊旁,地勢平坦。試驗站內種植的水稻進入成熟期,稻穗一片金黃。稻田裏由三厘米寬的長條白色塑料拉成的方框狀網隨風搖曳,反射出刺眼的動感閃爍。問導遊先生,這位出生在中國台北,祖籍為中國福建,懂日、漢、英等文字和語言,還會講閩南話,在日本讀經濟管理的華人施惠龍告訴我們,這是為防止麻雀等飛鳥吃稻穗而搞的。環境試驗站大片的水稻中有粳米、黑米(從中國西安引進)、紅米等,有紅薯、柿子、板栗等,還有一個千餘平方米的溫室和一些農業機械。環境站除試驗不同農作物在奈良的適應性外,還有一個任務是讓小朋友們懂得農作物的栽培。試驗站工作人員指著一大片黑色地膜栽培的紅薯田說,這是由在校的小學生們親自栽植管理的,成熟後還讓孩子們挖取,親自加工、食用。讓他們從小有學農的實踐,讓他們個個懂得農業的艱辛,從中受到教育。

奈良市東大寺是日本國內最大的木建築群,並且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的古木建築群距今有200多年曆史,其建築風格既有日本民族的特點,更有中國清代建築的特色,整體上不算精細,沒有雕梁畫棟,但粗獷中帶有秀氣,可以看出其風格受中國明清建築風格影響很大,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證。在東大寺進口的道路上有成群的鹿在寺內自由自在地徜徉,與遊人和諧相處,這些鹿群可供遊人給其飼喂青草食物,供人們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