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日韓考察散記(1 / 3)

2003年9月14日星期日晴

上海的早晨沐浴在一片金黃的陽光之中,這個亞洲第一大都市開始了它緊張繁忙的一天。8時12分,飛機在浦東機場滑行、加速、騰空而起,直插雲天。陝西省農業考察團一行16人,飛往日本。

從機上下眺,看似雜亂無章的街道,俯看下去也井井有條了,城市像個棋盤,田野像個大的草坪。高樓大廈一個個被甩在了機後,由大變小,摩天樓也變成了小火柴盒。道路變成了一個個線條,車輛變成了小小的甲蟲,列車成了一條蠕動的毛毛蟲,一切都變小了。機上電子屏幕顯示:高度1.1萬米,速度每小時970公裏,機外溫度零下36℃。飛機在雲層中穿梭著,飛機被雲包裹著。

飛機掙脫雲的纏繞,在雲層上行進,機翼下的雲層好像雪後的原野,白茫茫的一片,在陽光的照耀下,海市蜃樓似的,天際邊的雪峰、山脈仿佛使人們進入了仙境。雲層變幻著,一會兒像是朵朵棉花,一會兒又像是碩大無比的鹽場,平展展的一望無垠。太陽光灑在機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環。陽光從機窗中瀉來,座椅的扶手燙燙的。

飛行了一個多小時,機上播音員用標準的、親切的北京話播出:乘客們,我們將離開中國領空,進入日本上空。機上的人們有些騷動,紛紛從機窗外眺。對於我這個第一次踏出國門的人來說,多少有些激動,這就出國了,雖說是為期兩周的考察,但此時心中已有一種遊子的感覺了。日本這個與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密不可分的國家和民族,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華民族為抗擊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以後,第一次打敗外族入侵的偉大勝利。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很快,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撫今追昔,思緒萬千,一個民族落後了,就要挨打,一個民族的複興,需要幾代人前仆後繼的不懈努力。一個能接納人類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的民族,它的潛能是無限的,改革開放的中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實現21世紀偉大複興的日子不會太遠了,曆史賦予這一代人的使命是光榮偉大且艱巨的啊!

飛機進入日本島。高度開始下降,雲彩變成朵狀,慢慢地飄著,湛藍的天中,機下山脈、河流、村莊清晰可見。海與島接壤處,好像鑲了一個銀邊,同行者告訴我,那是海水漲潮拍打海岸形成的。海水太幹淨了,潛艇在飛機上都依稀可辨,不同深海形成的彩色,把海分成深綠、深藍、淺黃等不同色彩拚盤,在飛機上看日本島,就像一個美麗的盆景,十分好看。12時,我們到達北海道機場。驗關放行時,我們遇到了一個小小的麻煩。當我們一行從外國人通道驗關時,被禮貌地禁止通行。團裏翻譯是一個英語翻譯,日本地陪翻譯未來,大家一時慌了手腳,幾經交涉,才明白了,日本海關要知道我們這些老外住什麼酒店,而我們填寫的報關單上都未寫,好在中文、日文在字形上有相同之處,大家照貓畫虎地寫了個日本飯店名字,才準於放行,在機場,我們足足滯留了40分鍾。

按照日程安排,今天要考察兩個點,一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鮭魚回遊,另一個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啤酒廠。

在北海道機場用過午餐——吃自助火鍋後,我們乘車去千歲川。日本的自助火鍋有點像我們國家的大排檔,在室內將長條型桌子擺上幾排,兩邊分別放有火鍋爐子,火鍋料都是按統一標準放的,主要是菜和海鮮等。我是不大喜歡吃火鍋的,但出門在外,隻好入鄉隨俗了。千歲川距機場不很遠,大約有40分鍾的車程,日本的川就是河流,千歲川是鮭魚的故鄉、出生地。鮭魚出生後遊向大海,四年後能夠生存下來的返回千歲川產仔,產仔後母體死亡,這樣周而複始地繁衍。每年9月25日左右是鮭魚返回的旺季時間,我們去時,雖距這個時間有10多天,但返回現象已經開始。千歲川上建有一座2米多寬的橋,兩側石欄高於1.3米,人們站在橋上河堤兩旁觀看。

鮭魚返回出生地是逆水而上,河上的水壩擋住了回遊的路。當地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了一排帶水鬥的水車,鮭魚遊到大壩後難以前進時,水車的水鬥將它“車”過壩,很有些中國“鯉魚跳龍門”的味道。不過,這不是魚跳而是人類幫助它跳。千歲川河水清澈透底,河中的鮭魚、石頭、水草清晰可見。返回的鮭魚約有40多厘米,在河中暢遊,完成它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使命。千歲川鮭魚回遊是當地的一個知名景點,景區內有河流、大山、草坪,還有市場。市場上各類海產品、日本工藝品等很多,市場上的大棚裏和露天有小吃攤點,但很整潔、幹淨。這個景點也叫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典範,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管理。今天是個星期天,這個遊覽點上除外國人外,當地人也不少。

年輕夫婦帶著孩子,老年夫婦相互扶著觀光遊覽。小孩子赤腳在千歲川旁的河流中戲水,中年人在草坪上曬太陽,年輕的戀人們依偎著,充分享受這裏的陽光綠地美景,那水車默默地轉動著,清清的千歲川擊打起層層漣漪,猶如一幅人和自然和諧的水彩畫。

日本北海道位於日本最北部,是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北海道農產品名品很多,在中國北海道蕎麥就廣為種植。北海道啤酒花生產聞名於世,早在1876年就建了啤酒廠。這個啤酒公司(SAPPOR0)

是日本三寶樂生啤酒誕生地,在全日本有8個啤酒廠、1個飲料廠、2個葡萄酒廠和1家多樣化經營的工廠。今天參觀的這個廠是15年前建的新廠,叫劄幌釀造廠,當時年產4000萬公斤、2.4億瓶、1.2萬公升,這個企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全廠隻有100來人,管理控製都是自動化和現代化,工廠掩映在草坪和花園之中,從廠區經過,不經介紹,你不會認為它是工廠,而是公園。這個工廠全生產過程都允許參觀,是近年推崇的工業旅遊項目。工廠的走道很寬敞,生產車間全部是大玻璃與走道相隔,不進入車間,在走道就能看見所有工序和操作。在這個廠,主樓的4樓有一個產品品嚐室,有500多平方米。五六位漂亮的身著和服的日本姑娘給來人介紹企業產品,根據客人願望,免費品嚐各類啤酒、現榨的果汁等。我真為這些企業家的獨具匠心而折服。說是免費,其實在考察的門票中早已含了進去,但還要說是免費,讓你心裏樂滋滋的。

旅遊者為企業增加了收入,企業考察之餘稍作休息,滿足了遊客的需要,品嚐了美酒,宣傳了產品,企業知名度提高了,定單可能也有了,日本人真精明。

劄幌,日本北海道行政機關所在地,城市人口180萬。這個日本北方城市幹淨、衛生,城市道路暢通。到處是草坪、林木、街心花園、廣場。晚上我們下榻在這座城市一個叫Green Hotel的店裏。

2003年9月16日星期二晴

今天考察一個日本基層農協,一個縣的蘋果園試驗場。

在劄幌小住一晚後,沿途去登別溫泉、地獄穀、火山溫泉、伊達市照和新山、洞爺湖、大沼國定公園、七飯町海帶館、王棱郭公園。位於伊達市的昭和新山與日本富士山齊名。此山是一個活大山,2000年還噴發過一次。山頭以下30多米是寸草不生的岩土,還不時冒著縷縷白煙,山腰綠樹成陰,山腳綠草茵茵。此山曾是山鬆正夫私人購買擁有,現辟為日本國家風景區。現建有山鬆正夫紀念館,向人們展示山鬆正夫在保護此山上作出的貢獻,紀念館由其子掌握,昭和新山相旁建有熊牧館,主要是為遊客提供賞熊服務,熊牧館出售幾百種以熊為主的工藝品,吸引著旅遊者采購。與昭和新山相匹配的是洞爺湖,海拔331米,水深170多米,屬高山湖泊。站在洞爺湖邊,有身處大海邊的感受,大沼國定公園有大小島81個,小島、小橋、碧水、綠樹,與遠處的昭和新山相映,身置其中有人在畫中之美感。在函館市宿一晚後,過津輕海峽到青森縣,這個海峽是日本本土兩大塊的天然分界線,曆史上這兩塊分別由不同國度控製,在300多年前,經過一場戰爭,兩塊才歸位於一個統一的日本管轄。過津輕海峽有兩條可選擇之路,一條是過海底隧道,約兩小時車程,觀不到海上景色。一條是坐船,需4個小時,可以飽覽海上風光。我們一行離開函館市海王館,7時30分去碼頭,8時乘船,中午11時20分到青森港。

日本於明治7年10月,從國外引進蘋果,已有130年的栽培史。青森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省行政級別)是一個產蘋果的縣份,總麵積9606平方公裏,是日本北部蘋果主產區,年產蘋果50萬噸左右,幾乎占日本的一半。青森果園麵積2.5萬公頃,平均每戶11公頃。青森縣平均氣溫9.7℃,與中國蘭州、太原基本相同。北京平均氣溫11℃,與日本秋田縣相同。青森縣降水1360毫米。所產蘋果富士占52%,嘎拉占24.6%,王林占10.8%。青森縣蘋果試驗場建於1875年,有25公頃土地,36名職員,還有1個分所,18名職員。試驗場有總務室、栽培部、育種部、病蟲肥料部。栽培部主要是研究減少栽培的勞作時間和強度,以滿足日本農民老齡化對果樹作務的需要;育種部主要是品種改良和新品種引進;病蟲肥料部主要是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和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推廣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日本對農藥要求很嚴,有超量農藥殘餘的技術將被淘汰。青森縣蘋果生產全程過去有16次用藥,現在減少為11次,過去把剪下的樹葉樹枝燒掉,燒掉有煙害,現在要打成堆肥。

青森縣黑石市蘋果試驗研究所,有全日本最齊全的果品種係,最老的果樹是明治34年(1901年),樹齡達103年,品種為國光,樹的主幹有20厘米多,雖然時過1個多世紀,但仍果實累累。試驗園內有日本各個時期試種過的蘋果,正在試驗的十幾種,已試驗出代替富士的蘋果新品種,正準備推廣。試驗園內進行著多種栽培試驗。有丫型栽培,兩側枝向外一側斜30度,兩邊用鋼管引導,據說能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有開心型、傘狀、仿錘狀,有直立栽植的,有矮化栽植的,有非矮化栽植的等。試驗場還進行同一行果樹隔株向相反方向不同角度傾斜、同株果樹條向兩側不同角度側拉等多種樹型試驗,進行產後加工、儲存等對蘋果營養、色度有益的試驗(不同的果園機械,如果園整理、噴藥等機械化設備和設施、半機械化設備等進行試驗研究。)試驗場年經費3000萬日元,職工工資平均月300萬日元,即每人每月相當於2.1萬元人民幣。在試驗廠有一個專門為兒童建立的蘋果樂園,有蘋果方麵的知識教育、玩具、知識圖片,以蘋果為原料的食品,以蘋果為原料的生活用品,如衣服、工藝品、玩具等,使兒童從小懂得蘋果是怎麼樣種植的,有什麼用處,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孩子們重視果業,這也是日本解決農業勞動強度大,報酬不高,從孩子抓農業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