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科技合作內涵與特征
所謂區域科技合作,是指在雙邊或多邊不同類型與層次合作機製的基礎上,以科技合作協定與計劃為依據,由相關區域組織、國家和地區之間所開展的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活動。關於區域科技合作的理論研究很多也比較成熟,並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而不斷演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世界正趨向形成歐盟、北美和亞太區特別是東亞區三大板塊,區域間的競爭正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征。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科技日益成為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區域競爭的關鍵是科技競爭,為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便顯得異常重要。
(一)區域科技合作的含義
從字麵上看,區域科技合作是區域、科技、合作三個詞的組合,其中區域給出了地理界限,即非國家間的宏觀合作,也不是單個組織之間的微觀合作,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行政區之間的合作;科技表明了這一合作的主要職能和目標,也就是通過有效配置區域科技資源,促進區域科技活動的展開和新成果、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最終達到促進區域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優勢的目標:合作表明了這種區域科技活動的形式,即在區域間形成一種合作關係,這種關係既可以是能夠長期保持,並受到特定機製的約束,也可以是短期的,基於某個項目的暫時合作。
狹義的區域科技合作,是指科技能力的合作,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人才、科技活動、科技成果、科技管理等方麵的合作,具體合作內容包括知識創新、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應用、科技服務、科技管理、科技培訓、生態恢複和汙染治理等重大科技問題合作等。
廣義的區域科技合作,是指在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推動經濟發展及提升社會文明等方麵開展的合作,具體合作內容包括帶有援助性質的政府部門的對口支持、相互交流,企業在市場利益的誘導下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技術項目、高新技術產品和研究開發等方麵的合作,產業層麵的科技合作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合作,如大江大河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布局中的區域科技能力部署等。廣義的科技合作,還包括合作範圍超出地理界定的合作方式,如與國外的合作等。
(二)區域科技合作的主要內容
從整體上看,區域科技合作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主要是依托現存的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現狀,充分發揮技術領先地區的比較優勢,構建互補結構,由各級政府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基礎設施開發合作,針對基礎產業和科技基礎設施開展合作,利用領先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加快落後地區基礎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基礎設施的改善,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這是典型的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的方式。
——智力資源開發合作,著眼於發展教育和居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結合兩個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比較優勢,通過聯合辦學、合作培養、職業教育等方式推動區域內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並獲得相應回報。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合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品牌創造、技術改造等方麵,開展靈活多樣、互惠互利的合作,培育產業鏈條,進行專業化分工,充分發揮參與合作各方自身的優勢特色。
——對外開放的合作,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建立的基礎上,加強合作各方之間的交流,促進分工和交換,避免重複投資,增強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我方的話語權。
(三)區域科技合作的動因
開展區域科技合作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最終原因,一是中間原因。首先,科技合作的開展要能夠為各合作方均帶來收益,因此,其最終原因是合作各方預期的經濟效益:中間原因則包含更多的內容,如各方科技資源的共享,研究失敗後風險和成本的共擔,研究成功後收益的分配,乃至聯盟各方在聯盟中關係的協調等。具體來說,開展區域科技合作的動因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麵:
資源的稀缺性是科技合作的起源。一般說來,科技資源比經濟資源的稀缺性更強。經濟資源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自然資源等,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供給充足中國這些年經濟高速增長使資本的稀缺性大大降低,但是相比之下,我國科技資源的豐裕程度明顯不如經濟資源。盡管中國的科技資源比較稀缺,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國各個行政區之間,存在著由於地方行政壁壘、地方保護而自成體係、互不往來的科技資源分割現象,導致科技資源在地區之間的不合理配置。結果是一方麵有限的科技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研究開發、資源使用的共享程度低另一方麵,一些科技項目的建設形不成有效規模。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最大區別是報酬邊際遞增,缺乏規模,必然使整體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