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及企業高管可應聘到大學當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著名企業家黃鐵鷹己經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當了教授),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則可應聘到企業擔任兼職首席知識官或研發顧問。產學研三大領域將融合成為一個創新共同體,其中的人將擁有多種身份,扮演多重角色,研發外包將走向研發共包。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創新體係的核心成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參與者,是創新體係的重要成員。產學研合作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力促進產學研的密切、通力合作,將特別有助於長三角區域創新體係的構建。
6、建立科技人才自由流動製度,解除科技人才的後顧之憂
行政壁壘、部門分割、地方利益保護、傳統的偏見成見等因素使滬蘇浙三地的科技單位和部門尚不能徹底地聯合起來,共同發揮科研力量的作用,充分調動全部科技資源的潛能,每一位科技人才都被牢牢地限製在具體的單位裏,無法為了事業而在長三角範圍內充分自由地流動,他們有太多的後顧之憂,個人因此坐失許多發展良機,整個區域的科技創新與進步也因此滯後。
當前,為了促進區域性的科技合作創新,必須建立、完善科技人才自由流動製度。兩省一市人事管理部門、房產管理部門、戶籍管理部門、醫療衛生管理部門、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等應聯合製定相關的統一政策,以全方位地保障科技人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以及區域科技事業發展的需要充分自由地流動。隻有這樣,科技人才的知識、智慧、才幹、積極性和熱情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大好局麵,科技知識分子才能解除一切後顧之憂,為提高長三角的整體科技優勢並大力推進區域創新係統建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7、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轉移立法,鼓勵科技自主創新
要鼓勵科技自主創新,首先要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若得不到有關法律的保護,創新機構或創新個人的合法權益就會受到損害,他們創新的積極性和熱情就會受到抑製甚至受到打擊,長三角區域的創新成果的數量就會減少,水平就會下降,就將直接影響到區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區域創新係統的建設和發展,進而延緩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因此,要高度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2004年9月14日,《上海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4-2010年)》正式頒布。該《綱要》認為,世界範圍內知識產權製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麵麵臨著嚴峻的挑戰,製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提升上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鑒於此,落實、貫徹該綱要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目標、分類目標以及工作重點和措施,完全可以從上海擴展到整個長三角地區。在此基礎上,可製定《長三角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目標是大力提升長三角的國際競爭力。
為了保障技術轉移規範、高效、順利的進行,保護技術專利權人在技術轉移過程中獲得合法權益,必須完善技術轉移方麵的法律法規建設,從根本上維護科技人才自主創新的熱情和動力,優化科技自主創新的法律環境。
8、加強科技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實現科技資源共享
科技信息主要包括科技數據、科技文獻、科研設備、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科技政策等方麵的信息,是科技合作創新活動的重要資源。科技信息隻有順暢無礙地充分流動,為整個區域共享,實現優化配置,降低研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全區的科技合作創新活動才能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這將成為長三角科技合作創新實現突破的一大關鍵。
共同建設長三角科技信息服務平台,正是實現科技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該平台在本質上是一個開放的網絡化信息係統,既是國家科技信息係統的子係統,又與國外的科技信息係統建立通暢的渠道聯係,成為全球科技信息係統的一個重要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