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與創新能力分析(4)(3 / 3)

(3)以“三資”企業為創新助推器

三資企業在上海科技創新體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000年上海市三資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比重為65.3%,但到2007年已上升至80.7%。上海本地企業的創新投入也沒有三資企業表現突出。2006年上海市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費用中,國有企業為42.3億元,三資企業則達到了255.8億元。

(4)以經濟、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建設為創新原動力

建設經濟、貿易、金融和航運4個中心,是上海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要求。開放的浦東已經集聚了證券、期貨、航運、技術、產權、人才、商品等7大同家級要素市場,34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6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上百家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還有10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中心,4000多家各類服務機構,成為上海建設國際經濟、貿易、金融、航運中心的核心載體。各類經濟、貿易、金融、航運企業及其吸納的中高級人才已經成為上海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原動力。雖然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科技創新體係的發展起到很大的帶頭作用,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上海市作為政策牽頭製定者,如何在兩省一市區域科技創新體係中起帶頭作用;如何配合市場規律的發展,站在兩省一市的高度共同製定政策措施,是長江三角洲區域科技創新合作麵臨的最為困難的製度問題。

2、江蘇科技創新體係特點

(1)以企業和產學研合作為創新主體

近幾年江蘇省科技創新能力迅速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目前江蘇省企業研發機構約占全省研發機構的83%。同時,江蘇是國內擁有大學院所最多的省份,隨著創新經濟的發展,江蘇也越來越重視產學合作。各個城市相繼製定了各自的產學合作戰略。2007年江蘇高校科技經費中,來自於企事業的橫向課題經費占6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4.6%。

(2)以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為創新兩翼

江蘇高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都比較發達。2008年產值最高的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實現產值9679.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15%。在江蘇前十大支柱產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是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其在2005-2007年工業產值複合增長率達到55.3%,遠高於全省和全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率。此外紡織業和普通機械製造業等傳統產業在全國比重較高,具有相對比較優勢。

(3)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為創新龍頭

高新技術開發區在江蘇科技創新體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18402億元,比2007年增長25.2%。近幾年,江蘇省政府規劃建設40個國家級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其中蘇南地區已經形成“一縣一基地的格局”。目前,江蘇省已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節點,沿寧滬高速公路兩側,把中心城市、其他城市、鄉鎮、高新區和高新技術企業聯通起來,形成點線相連、互相交織的科技創新密集帶。

(4)以外商直接投資為創新助推器

目前,江蘇已經成為國際產業資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外商和港澳台資本全麵超越國有、集體以及個人經濟,成為江蘇省製造業的投資主體。自1995年以來,江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一直處於長江三角洲首位。外商直接投資作為重要資金來源,帶動了江蘇省企業的科技進步,增強了企業的創新活力,並能夠促進產業集聚,促進江蘇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在長三角兩省一市的區域科技創新體係中,江蘇省對上海市表現出的依賴性最強,上海市也最需要江蘇省的產業承接以及配套來完成產業升級。

3、浙江科技創新體係特點

(1)以民營企業為創新主體

20世紀80年代至今,浙江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專業市場網絡為導向,以民營企業為主要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民營經濟發展全國領先,成為浙江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民營企業模式的不斷調整和發展,民營企業的質量和規模都進一步提高,突破了傳統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限製,走向了企業聯合、兼並、重組、優化的集團化規模化發展道路,進而提高了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諸如萬象集團、華峰集團都是浙江極具創新精神民營企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