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與創新能力分析(4)(1 / 3)

(二)產業布局特征分析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製造業發生轉移,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長三角地區發展了大量的開發區,近年來產業發展以開發區為核心已經成為趨勢。上海市的工業產值比重在全國的地位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而同期江蘇省和浙江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卻在全國的地位仍然上升,這說明在長三角內部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發生了轉移。

其次,第三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8年,上海市各高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790.8億元。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漕河涇新技術開發區、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浙江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等一批國際知名開發區為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高新技術的開發,意味著產業的升級和調整,這些開發區集中了大量的二三產業,其中三產比重越來越大。上海市在1999年就實現了三次產業結構的轉變,江蘇省的三產比重2006年就己經超過第二產業比重,上海市的第三產業更是走在了第二產業的前麵。浙江省的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吸納力也日趨增多,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二一”模式初露端倪。

2、產業集群日趨國際化

所謂的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產業在同一地區集中投資,形成數十家甚至數百家同行業企業群落,伴以產業配套和市場細分,形成地區性的巨量產業規模。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集群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性產業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在上海,已經初步形成淞江、青浦、張江、漕河涇的微電子,嘉定的汽車製造,寶山的精品鋼材、金山的石油化工等大規模的產業及群;在浙江,環杭州灣的電子信息,杭州、台州、金華、紹興的現代醫藥,紹興、蕭山一帶的紡織,寧波、杭州、溫州的服裝,樂清的電工電器,台州的塑料模具和製品,永康的五金機械、義烏的小商品等標誌性產業集群正在崛起;在江蘇,正在努力形成以蘇錫常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無錫、南通的紡織服裝,蘇州、南京、徐州、連雲港一代的精密機械等產業集群。

3、產業發展環境日益改善

產業發展環境包括政府、學界和企業界的多方麵的影響因素。

在政府合作方麵,20世紀80年代的“國務院上海經濟規劃辦公室”,到90年代後期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再到後來的“兩省一市省市長聯席會議製度”,經過20年的嚐試,長三角各地在政府合作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3年,蘇浙滬三省市高層領導簽訂了進一步推進經濟合作與發展的一攬子協議,並提出共同建設以上海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試驗區”。

市場主導加製度驅動“經過長三角兩省一市高層不斷互動、協調,其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杭州灣跨海大橋及南北接線工程、滬崇蘇躍江大通道己經開工建設,根據交通部牽頭製定的《長三角地區現代化公路水陸交通規劃綱要》,到2020年,區域公路網總裏程將由目前的11.8萬公裏達到30萬公裏左右,公路密度大體接近歐洲發達國家水平。形成以上海為中心、蘇浙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實現都市圈內中心城市“三小時互通”,上海與長三角以外周邊地區“五小時互通”。在2007年12月舉行的長三角地區發展國際研討會上,陸大道院士提出加強區域性基礎設施係統或重大的區域性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增強中心城市與內陸中心城市聯係,構築“1-2小時的交通圈”。山此可見,政府、學者等各方對交通的青睞不約而同,本地區在建設中己經把交通環境的改善和建設擺上了十分顯眼的位置。

4、重複建設和無序競爭仍然存在

不可否認,在如火如茶的經濟發展中,各地區各顯神通,互不相讓,其中必然會出現一些互相攀比、競相壓價、重複建設和無序競爭的情況,而臨著城市群內部資源利用配置和產業區域整合的挑戰。在金融方麵,上海市提出,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化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江蘇省“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標;浙江省“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尤其是要把推進金融創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作為提升服務業的發展重點。”在信息產業方麵,密集分布著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開發區、無錫高新區、昆山高新區、吳江開發區、南京珠江路科技園區等一批以電子信息類項目為主體的信息園區。還有上海市的微電子產業帶,江蘇省正在重力打造的多個軟件園、“南京軟件城”等等,一些信息產業在滬寧線為主幹的外延約50公裏的地區如同“雨後春筍”紛紛露出頭角。同行競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其中也難免出現了一些低水平重複建設、競相壓價,吸引資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