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與創新能力分析(2)(2 / 3)

3、省會和地級市與市轄市、區、縣爭奪資源,矛盾尖銳

該區城鎮分布密度高,諸多地級市和所轄市、區、縣中心城市空間毗鄰甚至重合,形成連片的城市化地區。但是由於行政區劃的分割,相互之間在城市空間拓展、土地資源利用方麵矛盾十分尖銳,突出的如杭州市和蕭山區、常州市和武進區、南京與江寧等。由於省會、地級市周邊的市、區、縣經濟實力較強,土地資源豐富,加上“強縣擴權”政策的實施,有的省會、地級市一味追求經濟中心功能,往往通過行政力量取得自我發展資源,有的不惜犧牲下一層次城市或區域的發展機遇或良好的投資環境;有的下一層次的行政主體缺乏全局觀念,在空間布局、引進項目、投資政策等方麵實施對中心城市的圍堵,其結果必然造成整個區域發展的協調難度和矛盾,從而影響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從整個區域看,也存在類似問題,例如多數城市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深水集裝箱港口、國際航空樞紐等巨型工程建設中缺乏統一的全球化戰略布局設想。

4、能源水土資源緊張

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和產業將進一步集聚,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需求量仍然會增加,未來能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短缺將是困擾該區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長江流經本區的年徑流量達,平原區水網發育,許多地方還有豐富的地下水,水資源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大優勢,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不力,長江三角洲水、土、大氣等方麵的環境質量比年前下降已是普遍現象,水環境問題通過各級政府的治理和法治管理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從整個長江三角洲審視,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水資源的保護是長江三角洲最為至關重要的環境問題同時,土地緊缺也是長江三角洲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不顧全局和長遠利益、竟相以土地的廉價批租、低價轉讓等方式來吸引外資,許多非生產設施也大量占用農田,直接減少了農業生產的空間。

四、長三角城市群與國際大都市圈的比較

當今被稱為“世界級城市群”的,一般公認有美國大紐約區、五大湖區、芝加哥區、大洛杉磯區;日本的大東京區、阪神、名古屋區;英國的倫敦城市群;韓國的首爾區;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巴黎區等。這些世界級的城市群都是一國的經濟增長極,如美國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國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以上。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發展的基本狀況

1、北美洲典型城市群

北美洲城市群的形成與製造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城市群都分布在製造業發達的地區。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簡稱波士華(Boswash),分布於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它北起波士頓,南至華盛頓,以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一係列大城市為中心地帶,其間分布的薩默爾維爾、伍斯特、普羅維登斯、新貝德福德、哈特福特、紐黑文、帕特森、特倫頓、威明爾頓等城市將上述特大中心城市連成一體,在長約965公裏,寬100多公裏的地帶上形成一個由5個大都市和40多個中小城市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麵積約13.8萬平方公裏,人口約650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90%以上。雖然麵積占國土麵積的比重不到1.5%,卻集中了美國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國經濟核心地帶,製造業產值占全國的30%,是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美國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城市之間形成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國外學者把它稱之為“大湖區城市群”(The Great Lakes Megalopolis),從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其間分布有匹茲堡、克利夫蘭、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眾多小城市,城市總數達35個之多。這兩個城市群集中了20多個人口達100萬以上的大都市區和美國70%以上的製造業,共同構成一個特大工業化區域(又稱之為“北美製造業帶”),這一地帶是美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