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出,2008年長三角城市群城市GDP累計達53964.8億元,與2007年相比增加了7292.73億元,增長率達到了15.63%;其中上海市GDP總量最多,達到了13698.15億元。
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地位,我們從表6以及圖3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來,2002——2008年,長江三角洲GDP從19141.88億元提高了近3倍(2008年GDP為53964.8億元)。同時,長三角地區始終保持著近20%的經濟貢獻,說明國內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是山長三角城市群所創造的,這也充分證明了長三角城市群強勁的經濟整體實力,它是帶動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08年長江三角洲地方則政收入共計5794.79億元(十六城市總和),占全國地方則政收入(51590.52億元)的11.23%。如圖4所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方則政收入平均增幅達到了18.3%,其中以揚州、南通、舟山增幅最大,分別為25%,23.5%,23.1%;上海市地方收入增加額依然最高,達到2382.34億元。地方則政收入超過30。億元的城市分別是蘇州668.91億元、杭州455.35億元、寧波390.39億元、南京386.56億元和無錫365.43億元。
2008年長江三角洲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共計24230.73億元,同比增長了15.77%,其中舟山市、常州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與2007年相比,增速均在20%以上。200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72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長三角城市群固定投資占全國的14%。
三、長三角重點城市目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核心城市上海與全球城市標準尚有差距
與倫敦、紐約、東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上都存在較大差距,全球城市的功能有待提升。2008年上海人均CDP首次超過10000美元,而倫敦、紐約分別超過和接近30000美元,東京已經超過50000美元。從核心城市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全國範圍內所占經濟比重來看,上海也遠遠落後於其他全球城市。2008年上海GDP總量僅占全國4.4%,而紐約、倫敦、東京等全球城市占本國經濟總量的比重都在20%以上。上海的經濟總量與長江三角洲其他中心城市相比也未達到領先地位。在經濟結構上,上海仍表現出製造業中心的特征,其他全球城市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達80%左右,2008年上海第三產業比重僅53.7%。目前上海及其所引領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但在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麵的中心地位遠未確立。
2、行政區劃分割導致各自為政,深水港開發難以協調
行政壁壘對經濟一體化的運作存在很強的負麵影響,在資源利用、生產要素配置、產業布局上都存在各自為政、惡性競爭的不良局麵,對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和全球地位提升影響深遠的深水港開發利用難以統一協調。長期以來各地區對港口的爭奪極大地影響港口綜合作用的發揮和港口戰略地位的確立,造成航運中心和深水大港脫節,港口岸線利用疏密失衡,江海聯運低效運行。上海要打造國際航運中心,但事實上上海行政區內並沒有建設全球綜合性樞紐港,尤其是大型集裝箱樞紐港的條件,建設中的大小洋山港和臨港新城區難以滿足全球化對中國東南沿海“世界工廠”和全球區域的客觀需要。寧波作為潛在的大型集裝箱樞紐港,其可用的深水岸線已非常有限,寧波舟山港的建設也隻是“權宜之計”,因為集裝箱港的投資大,具有巨大的規模效應,缺乏國家層麵、臨近區域的產業支撐,未來的發展將難以為繼。江蘇省試圖通過長江三角洲大型集裝箱樞紐港“群”的建設脫離全球大型集裝箱樞紐港體係發展趨勢,而如何結合江蘇實際,充分利用深水港岸線資源,建設出口加工區群一快速集、疏、運支撐體係一大型集裝箱喂給港體係可能更加重要。與此同時,全球航空樞紐的建設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在上海浦東樞紐港建設的同時,加快啟動長江三角洲北翼和南翼以貨運為主的航空樞紐港建設顯得越來越緊迫。如何統籌利用長江三角洲的深水岸線資源,擺脫按行政區建設航空樞紐的思維,無疑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發展最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