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城市史研究》第9輯,署名姚克宏。作者姚洪卓為紀念陳克、嶽宏二位先生與之合寫《近代天津對外貿易》一書的四、五部分而作,故以姚克宏之名署之。《國際經貿研究》1994年第2期以《近代天津對外貿易的曆史作用》為題摘要刊發。)走向世界的天津與近代天津對外貿易。
開埠前的天津在政治、經濟和市鎮等方麵已有相當發展:元代的天津已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洪衛京師的軍事要地、南北漕運轉集京師的碼頭;明代設衛建城,天津成了中國北方物資交易中心、南北商貿市場、漕運販鹽交通樞紐、京師的輔助城市;清代的天津封建經濟發展到了高峰,有著極為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潛力巨大的經濟實力,為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但這一切仍隻能說明:天津隻不過是一座封建性的城市,並未走向世界。
天津開埠加快了天津發展曆史。開埠前天津人口不過20萬,城廂建築麵積不過9平方千米多點,經過八九十年的曆程,到1948年前後人口發展到近200萬,城廂建築麵積擴大到50多平方千米,城鎮地位由府管轄升到省管轄,最後是中央管轄下的中國第二大工、商、經、貿、金融都市,華北經濟中心,中外貿易通商大港,各國對華貿易的重要口岸,國內外商品集散的重要市場,東西方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交流的重要窗口。這一切都始終是伴隨著近代天津對外貿易發展而發展的。沒有近代天津對外貿易發展就沒有天津的走向世界。
一、與天津有貿易關係的國家或地區從十餘處發展到百餘處開埠前天津同外界聯係,是國內經貿聯係,屬於內向型的經貿關係;開埠後隨著對外貿易興起和發展,天津同外界聯係即由內向型經貿關係發展為外向型經貿關係。最初與天津有外貿關係的國家與地區是英、日、美、俄、法、德、荷、葡萄牙、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朝鮮等,貿易地區雖達歐、美、亞三洲,但貿易國家不多,地區也有限。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水平提高、商品經濟發展、航海技術和運載工具革命,近代天津外貿的國家和地區遍及全球各大洲,大大提高了天津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以遠洋交通改善為例: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歐、亞兩洲航程縮短7000千米,倫敦到上海從22500千米減到17700千米,貿易周期由一年縮短為半年,使天津同歐洲及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瑞士、意大利、奧地利、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埃及等國家有了發展貿易的條件;1874年太平洋郵船公司開辟了每兩月一次從舊金山到上海航線,之後日、美間又實行聯營,繼之太平洋航線開通及貨船增多,天津同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馬、智利、阿根廷,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發展貿易成為現實;1901年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和經巴爾幹半島通往歐洲國家和地區鐵路接軌,天津同東歐、北歐的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羅馬尼亞、芬蘭等國家發展貿易成為可能;1919年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又為天津同加勒比海地區和國家發展貿易提供了條件。近代天津對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迅速增到百餘處,是天津走向世界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