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天津外貿在複蘇中急劇衰退(4)(1 / 3)

第五,城市近代化交通興起。天津城市交通近代化,主要是比商天津電燈電車公司經營的天津市內有軌電車。比商天津電燈電車公司1904年成立後,開辦電廠與經營天津城市有軌電車交通。有軌電車總站設在北大關,先後辟有紅、黃、藍、白、綠、紫等多條線路。紅牌線路由北大關發車,途經東北角、金湯橋至東站;黃牌線路由北大關發車,經東馬路、勸業場到天津海關。藍牌線路由北大關發車,經東馬路、勸業場,穿濱江道過萬國橋到東站;白牌線路環天津城行駛;綠牌線路行駛在法租界勸業場與教堂之間;紫牌線路從北大關發車,經東馬路、勸業場至海大道。天津有軌電車交通的開辟是天津城市交通現代化的肇始,它打破了各國租界市政建設自成係統的支離破碎狀態。現代化交通的出現,是天津城市近代化的體現,將天津海河兩岸新舊市區連成一體,方便了全市中外人士從事政治、經濟、商務活動,為天津城市經濟發展繁榮奠定了有力基礎。

第六,租界開發建設,促使天津新式房地產業崛起。由於城市人口增加,住房供不應求,租界裏經營房地產事業的公司和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據統計,專門經營房地產的英商先農公司擁有房屋1.5萬餘間,占外商房地產公司經營房屋的44%。據此估計,外國人在津經營的房屋達3.41-3.43萬間。租界裏高樓大廈林立,公司洋行比比皆是,娛樂場所徹夜通明,具有“文明”之稱的英、法租界裏的夜生活竟是西方腐朽生活在津的反映。這點法租界尤為突出特別是梨棧地段,被時人稱為天津的“小巴黎”。

第七,天津中國地界市政建設和城市發展,是1900年後在租界建設強烈刺激下出現的:主要是今中山路一帶和南市地方,這兩處地區1900年前還是荒郊野外。1902年袁世凱督直後,鑒於沿海河地帶為列強瓜分,城廂發展餘地不多,通往京、滬老龍頭車站和前往老龍頭車站路線均處在各國租界內,中國官員出入京城諸多不便等情況下,決定從窯窪橋口(即金鋼橋)北岸橋頭起往北辟建一條大道,名曰“大經路”(今中山路)。該路直達鐵道邊,在“大經路”北端的北寧路邊建新車站(今北站);在“大經路”兩側辟建二、三、四經路,與“大經路”平行排列;與經路垂直交叉從南到北辟建有天、地、元、黃、宇、宙、日、月、辰、宿等多條緯路;在這一地帶建官署、興學校、辦工廠、開商店、築民房、設娛樂場所,將天津城區從海河岸邊拓展到京奉鐵路。此外,在天津城南麵的南市地方大興土木,新建居民區和築建各種生活和娛樂設施,把天津城市向南推移到與日租界毗連,使天津新舊城市聯結一起。

綜觀天津城市近代化發展建設,是開埠後在外貿迅速發展的推動下,首使天津水運交通中心從三岔河口東移到紫竹林租界的海河地帶,到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經過中外當局幾十年努力,把封建性的天津城市變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質的城市,把內向型的天津商業城鎮變成為麵向國內外、埠內外商、貿市場的大都市口岸,把隻求自身生存並緊密依托京城需求而活動的天津封建經濟變成了內以三北腹地為基礎、外以各大洲為市場而活動的資本主義性質經濟。從而使天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了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大城市、北方對外通商大港、華北經濟中心,以及具有多功能的近代化大都市。

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對外貿易的出現和最初的發展僅僅被人們視為是一種商品流通和交換在更大範圍內開展,它的意義也僅限於此。但是,對外貿易的發展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所帶來的客觀經濟效應和影響,卻遠遠超過了它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本身的範圍,這種影響可使整個城市或國家在整個經濟領域中發生一場革命。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對外貿易可使比較落後的地區或國家充分利用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把落後的國民經濟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其所帶來的一切效應將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近代化以及多功能城市的形成。近代天津外貿及其所產生的效應就是這一規律的反映,它讓人們最終完全感受到了:對外貿易與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近代化之間關係的全部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