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隨道(1 / 1)

老爸學道之前,爺爺平常和幾個要好的朋友閑聊的時候已經接觸到這方麵的東西了。隻是未入道門。之後,有幾次爺爺帶著老爸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市裏,市裏的老師看出老爸的身邊有人,隨口說了句:喲,這個小孩兒身邊的人掛小刀了呀!爺爺沒有多說話,又聽那位老師對爺爺說:回去讓他老師再推點人,現在顧不住自己;大概就是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意思吧。

回去後,按規矩擺了一桌貢,老爸身邊的人推到了五十。不久後,爺爺的老師又發話:不行,還是顧不住身;又按流程,老爸身邊的人配到了五百;之後,爺爺的老師還是一句話:還不行;再去胡爺爺家,老爸身邊的人到了一千。再見的時候,爺爺的老師笑笑說:可以了。寫起來雖是簡單,配到這個人數卻也費了些時日。

爺爺入門,在老爸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那個時候,爺爺和朋友們閑聊,老聽到他們聊一些自己聽不懂的東西,自己自然插不上嘴;有時候還會覺得他們在瞎侃。接觸的多了,難免會對此產生好奇,想知道個究竟。可能是好奇心吧,再說藝多不壓身,多學點東西也沒什麼壞處。由此,爺爺和他的朋友成了師兄弟。

不知是以前的老師太保守,還是想考驗學生,爺爺和老爸學東西的困難程度卻不分伯仲。爺爺的老師教東西從不重複,隻說一遍。比起現在我們的條件要差的太多了。家裏人都說爺爺聰明,我想和那時有很大關係吧,東西聽一遍必須記住。有些時候從其他地方聽來但不會用的,還得想辦法從老師那裏套出來,現在想想頗有點不可理解;現在的學生要有這種求知的精神就非常的了得。

爺爺和老爸雖都在道,師承卻不相同;從身邊的人員穿著配置,以及寶物的用法習慣來看;很容易區別。老爸身邊的人為“人義”;爺爺身邊的人,則稱為“人馬”。從調動人員方麵,老爸這邊的人根據聖旨行事;爺爺身邊的人則隻認令箭。似乎很像古代官府和軍隊的習慣。老爸說,拿現在來講,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公安和解放軍。後來,很自然的,三個叔叔跟著爺爺學習;老爸則單獨為一門。寶物的用法也有差異,如太陽針,老爸這邊是用中指,出來為一根針;爺爺那邊的手勢很像數字七,為一撮;一撮二十四根。

有時候爺爺的老師會把老爸叫到跟前,親昵的問:小孩兒,今天學了點什麼?老爸會把學到的法語背一背。遇到不錯的,爺爺的老師會給他的徒弟們說:這個大家以後可以用啊。這個時候老爸誠惶誠恐的問:爺爺,我老師那邊的法他們可以用;您這邊的法我能用不能?爺爺的老師笑著說:小孩兒你咋真傻了;當然可以用了!那個時候,老爸還小,聽了這話很高興,因為學習的麵更寬了,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了;特別是爺爺那邊的東西,可以直接用,很是方便。隻是不知道後來這句話的作用很大;老爸後來可以直接調動“人馬”,總得來說還是得了爺爺的老師的這句話。隻是避諱,一般隻用“人義”。

爺爺的老師和老爸的老師相隔百裏,從未謀麵。後來慢慢才知,兩邊道門不同,卻有些淵源。爺爺的老師姓郭,名保真;師爺姓崔,我們稱為崔前人;崔前人從師於郭老。郭老並不是老前輩的名字;因輩分至高,故稱為“郭老”。郭老有一徒弟姓皮,皮真人。皮真人有一徒姓常,名德中;也就是胡爺爺的老師。至於道門中的差異,也許是從郭老那邊學的路數不一樣吧;教你個工匠活,給他個做飯功。

爺爺不愛管閑事,沒有收過徒弟,就是家裏人跟著學習。倒是老爸收了不少徒弟,可能跟他的責任有關係吧。胡爺爺一生有八十三個徒弟,老爸為關門弟子。也許是年事已高,也許知老爸是最後一個門人吧;老爸之後,胡爺爺再沒收徒弟。

後來,老爸也沒有想到,胡爺爺這邊的一攤子全部交給了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