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關於收入分配問題(3 / 3)

劉國光認為,從分配領域本身著手,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縮小貧富差距,是必要的,但是遠遠不夠。我國貧富差距擴大最根本的原因在所有製結構的變化,已對公有製的主體地位發生深刻的影響。還需要從生產關係,從基本經濟製度來接觸這一問題,才能最終阻止向兩極分化推進趨勢。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對縮小我國貧富差距,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非常重要。

王振耀、田小紅認為,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和貧富差距的縮小需要一定的政策配套。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初次分配政策調整,貫徹公平原則,廢止血汗工資製度;調整一次和二次分配製度,提高職工工資比例;調整三次分配,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張維迎認為,如何在不損害GDP 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不公?關鍵是提高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減少政府行為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政府對資源的控製,不僅損害了效率,而且也損害了公平。政府對市場準人的限製,很多事情隻有一部分人能做,一部分人不能做,保護了壟斷利潤,也導致了收入差距的擴大。我們用財政轉移支付減少收入分配差距是不成功的,不如用市場的手段減少收入分配差距更有效。我們仍然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時代,對中國而言,離開了發展,不可能解決公平問題。如果我們把創業的人嚇住了,沒有人願意做企業了,貧困問題就會重新出現。我要特別提到一點,新的勞動合同法的一些條款,可能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有致命性的傷害。這個法律出發點也許是對的,為了幫助低收入階層,為了幫助工人群體,但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這個法律帶來最大傷害的是低收入群體,包括農民工,以及城市中的一些普通工人。

安體富認為,在目前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占份額偏低,而政府和企業所占份額偏高。對於如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他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製和支付保障機製。第二,完善公共財政製度,以支定收,適當降低稅收收入規模和增長速度。第三,應該進一步通過費改稅,減少非稅收入的規模和比例,並納入預算內管理,使之被置於嚴格的監督之下。第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與民生有關的支出比例,構建民生財政。

鄒東濤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任務,客觀上都要求我們應當高度關注社會困難群體。同情社會困難群體,為社會困難群體鼓與呼,是社會公眾一般的心理趨向,也是中華民族自古具有人文關懷優良傳統的表現。然而,我們在關注社會困難群體、追求社會和諧的同時,必須抑製片麵反對收入分配差距、否定市場競爭、崇尚平均主義等逆市場機製的思潮。實現社會和諧必須把握好兩點:一是收入分配的公正原則,這客觀要求個人收入的增長,首先來自生產和市場領域符合效率原則的初次分配;二是收入分配的機會均等原則,而機會均等原則首先是市場競爭機會的均等,決不能把國家政策和經濟體製建立在結果公平的基點上。隻有牢牢把握這兩個原則,才能確保財富持續充分湧流的源泉永不枯竭。政府要有效地調節收入分配,首要的任務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製度。一個良好的、有效的製度不僅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也是調節財富分配、協調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這就要全力打造全社會的利益協調機製。這種機製包括利益表達機製、利益談判和博弈機製、利益衝突解決機製等。

張克中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支持窮人收入增長的政策及措施主張。他認為,實現支持窮人增長,必須從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財政稅收、社會保障、政府服務與法律等多方麵同時入手,平行推進,使得貧困群體能夠參與經濟增長的過程。為此,就需要保持貿易開放;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就業率;增加教育和培訓方麵的投入,不斷提高窮人在經濟中生存發展的能力;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支持下,進一步促進農民減貧增收;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傾聽窮人聲音,從根本上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實現支持窮人收入增長。

汪三貴認為,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要改善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平等狀況,使貧困人口更多地從經濟增長中受益。通過項目瞄準方式的改進,使貧困人口更多地參與和受益,提高扶貧投資的針對性和效果。同時,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係。

符淼認為,完善按要素貢獻分配體製能有效抑製導致收入不均的非要素貢獻因素,促進收入合理分布。完善分配體製可從明晰和保護產權、完善法律體製、抑製分利行為和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等方麵著手。

(六)我國收入分配理論的構建

楊承訓認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從根本上說,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加以指導,進而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形成以初次分配為重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框架,通過深化改革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分配製度,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至少應包括以下基本要點:(1)要揭示初次分配在全部分配中的主體地位。(2)完善以初次分配為核心的分配製度。(3)壯大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所有製基礎,著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廓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的相互關係。(5)深化各類經濟內部的分配關係。(6)實施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係統工程。(7)通過改革強化政府的分配和管理職能,既要解決再分配的公平問題,也要管理、監督初次分配問題。(8)“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與科學發展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