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綜合國力不斷提高(3 / 3)

6.外交力

外交力是一個國家在對外活動以及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國際影響力,是直接影響國家利益的重要因素。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促進共同的經濟繁榮。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準。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和經濟往來的國家越來越多。1970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56個,1971年中國的“乒乓外交”旋風之後,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急增,1980年增至124個,1989年9月發展到137個,1995年發展到159個。在廣交朋友、多做工作的情況下,逐步改善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加強了同第三世界許多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a:“硬”彈性指數,表示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

β:“軟”彈性指數,表示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處於戰爭、動亂或和平安定狀態)。

最後,從政治力上看,它包括國家政權性質、政治體製、政治製度、政治目的、內外方針政策、政策素質、領導決策管理能力、國民凝聚力、國際政治環境以及國家行使這些製度方針、政策的支配力等。隨著新中國的不斷成長和內部政治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力也不斷增強。

總之,中國的綜合國力20年來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在這一結構體係中,有些方麵強一些,有些方麵則稍弱,看出各方麵國力在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中的位次。

三、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的總體分析

從綜合國力的結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綜合國力是一國擁有的各種力量的有機整體和總和,某幾種分力的變化可以影響合力,但又不足以顯著地改觀國力,所以,綜合國力增強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底子薄,人口多,量級差,要趕上資本主義發展百年的一些發達國家,遠非一日之功。但是,從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中的以下特點:

1.中國和發達國家綜合國力的差距明顯縮小

單單從位次上看,20年的時間中國綜合國力向前移動幅度並不大,但是中國綜合國力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發達國家,中國綜合國力所占的比重明顯上升。根據我國綜合國力課題組運算的數據,中國綜合國力占17國總和的比重1970年為5.07%,1990年提高到5.53%。

同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前蘇聯等相比,中國的綜合國力差距懸殊,僅達到美國、前蘇聯國力的一半(1990年為美國的47%、前蘇聯的55%),但距離確實在逐步縮短,1970年中國僅為兩國的37%和45%,20年間平均每兩年縮短一個百分點。中國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除和加拿大差得較多(1990年為加拿大的68%)以外,1970年綜合國力分別是日、德、法、澳、英、意的78%、72%、76%、71%、77%和96%,1990年分別是其綜合國力的75%、78%、80%、84%、88%和90%,增強的速度要略快於德、法、英、澳和加拿大。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綜合國力領先於發展中國家的距離在加大之中。除韓國的增長速度快於中國外,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印尼、埃及和中國的差距都在逐步拉大。從1970年到1990年,以上六國綜合國力占中國的比重分別從79%到74%、從67%到63%、從66%到62%、從63%到58%、從54%到51%和從57%到47%。

2.我國綜合國力結構長短分明

在我國綜合國力諸要素的發展中,我國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是資源總量豐富,與俄、美相接近,強於世界其他國家,這是支持我國綜合國力強盛和世界位次靠前的強大基礎;二是軍事實力雄厚,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抗衡,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位;三是經濟發展迅猛,經濟增長速度居世界首位,在較短時期內躋身於經濟大國的行列,現實形勢和未來發展勢頭良好,是保證國力強盛的物質基礎。此外,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的位次迅速前移,表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活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繁榮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

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綜合國力中,製約因素也十分突出,一是人均各項指標較低,與總量指標不相稱;二是科技能力相對落後,成為製約資源、軍事、經濟優勢發揮的關鍵因素;三是文教和社會發展程度相對低下,甚至不如一些中強國家,與國力的位次極不相稱。

總之,就中國的綜合國力而言,無論是長短強弱,都有明顯進展,但各方麵也都存在著若幹不足之處。今後應該努力以科技為先導,加快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增強國民凝聚力;發展軍事技術,提高國防能力。突出重點,協調發展,努力把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