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方麵,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1996年經濟活動人口約占68%,居世界前列。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的預期壽命從1970年的58歲延長到1996年的男70.8歲,女73.04歲。勞動者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在校生人數普通高等學校從1980年的114.4萬人增加到1995年的290.6萬人,同期中等學校從5677.8萬人增加到6191.5萬人,小學生人數從14627萬人減少到13195萬人。
2.經濟力
經濟力在綜合實力構成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可以代表其綜合國力的主要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短短幾十年縮短了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一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差距,進入世界前十名的行列。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1978~1996年為9.9%,其中1991~1995年平均增長12%,大大超過世界平均發展速度。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提高到1996年的68594億元,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67560億元,年均增長9.8%,國民財政收入同期從1132.3億元增加為7408億元,工業總產值從4237億元增加到99595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1397億元增加到23429億元,能源生產總量從62770萬噸標準煤增加到131557萬噸標準煤,進出口總額從206.4億美元增加到2899億美元。一些主要的工農業產品發展速度迅猛,其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甚至首位。
總之,中國經濟力發展勢頭良好,總量可觀,結構也比較合理,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定會把中國推向一個經濟強國的地位。
3.科技力
當今和未來世界,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是決定綜合國力盛衰的主要因素。目前,美、俄、德、日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突出優勢,成為這些國家綜合國力處於領先地位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古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入人心。科研工作受到重視,也取得了一係列的重大成果。
比如,在數學、理論物理、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領域已居於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已形成一支素質高、攻關能力強的科技人員隊伍。1992年我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約232.4萬人。
1995年,全年全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等單位用於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833億元。在各方麵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1995年全國共獲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萬項;獲國家獎勵的成果795項,其中,國家發明獎13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07項。更新了2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關鍵儀器設備;新建成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業性試驗基地和4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組織完成了278項技術開發、新技術推廣、消化吸收、工業性試驗項目,以及300項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工作的鑒定、驗收和交付使用。
4.文教力
教育水平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教育文化水平還很落後,但改革開放20年,中國的文教事業發展速度很快。從教師隊伍看,從1980年到1995年,專任教師數普通高等學校從24.7萬人增加到40.1萬人,中等學校從317.1萬人增加到388.3萬人,小學從549.9萬人增加到566.4萬人。學生中,中國培養出了許多學科自己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
從1980年到1995年圖書出版從年45.9億冊增加到63.2億冊,雜誌從11.2億冊增加到23.4億冊,報紙從140.4億份增加到178.9億份,故事影片產量從82部增加到146部。
學齡兒童人學率1996年達到98.8%。成人教育取得可喜發展,希望工程成效顯著。
在衛生事業方麵,全國有50%的縣達到初級衛生保健標準。
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1995年分別達到78.7%和84.4%。
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5.軍事力
軍事力是保證經濟力、科技力的提高,保衛國家整體利益的基本手段。沒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作保證,一個國家就不可能安全穩定地進行經濟建設。
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強調國防建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重點發展國防科技,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的方針,奉行積極防禦的戰略。中國裁軍後保持300萬人,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中國根據國際戰略方針和經濟實力條件,軍費支出維持在低水平上,1995年軍費開支630.97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57733億元的1.09%。在常規武器上,中國有一定實力,1990年中國武器出口額為20億美元,在價值上接近英、法。中國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核國家之一,但在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中國屬於進行核試驗最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