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現在已有40多個國家級單項運動協會、近60個項目實行了協會實體化的管理體製,分別占協會和項目總數的65.1%和66.9%,至1998年年底,所有協會和項目管理體製改革將全部完成。一些省市從本地實際出發,也邁出了協會實體化的步子。體育競賽形成招標製度,全國性綜合運動會申辦製度開始建立;運動員注冊、轉會製度在部分項目正式實行;國家隊的組建和選拔進一步引進競爭機製;不少項目開始在專業和業餘訓練中采用俱樂部等多種形式。體委群體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大力推動社會體育組織的建設,群眾體育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體育產業開發工作大大加強,國內商業性、讚助性競賽大幅度增加;體育場館進一步擴大對社會的開放;體育健身娛樂場所、體育競賽市場、體育培訓、體育彩票市場初步形成。這一係列改革,有效地克服了原有體製的弊端,增強了體育事業的活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帶來了深刻變化。
四、體育對外交往日益活躍
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的體育交流工作帶來了活力,使之欣欣向榮,生機勃勃。
自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複了我國的合法席位以來,我國體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盡展華夏風采。到1997年9月,我國體育對外交流達1400多起,是1978年的4倍多;派出運動員11889人。對外交流的國家和地區從1978年的92個發展到150多個,不僅亞非拉國家是我們交流的對象,而且歐美國家也成為我們擴大交流的重要領地。目前,我國已與法、美等2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議,相互學習先進的體育科技等等。國家體委領導積極開展體育外交,多次出訪越南、緬甸、美國、拉美一些國家,擴大了影響。此外,不少外國的體育部長、國際奧委會的領導也不斷來訪。來訪的次數已從原來的偶爾幾起增加到近20起。雙方在擴大合作領域、合作項目等方麵都取得了共識,增加了了解和信任,同時也擴大了我國的影響力。
在對外交往中,我國體育界還一如繼往地履行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不斷開展援外工作。目前,我國已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援建上百個體育場館,派出了一大批援外教練員。出色的援外工作曾多次得到受援國領導人和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高度評價。1986年;薩馬蘭奇授予我國“奧林匹克杯”最高榮譽獎。
為更好地加強對外交流,為推動國際體事業做貢獻,我國加入了97個國際體育組織、87個亞洲體育組織,任職人員達數百人。其中包括國際奧委會執委何振梁,新增補的國際奧委會女委員、國際羽聯主席呂聖榮,國際乒聯主席徐寅生。鄧亞萍、李寧等著名運動員則在國際奧委會項目委員會或單項協會中任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充分反映了體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也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力盛,則體育興。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的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競技水平大大提高;體製改革不斷深化,對外交往日益活躍,總之,我國的整個體育事業創出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戰績,已經跨入世界體育大國的前列。這充分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成就。同時,體育的發展,增強了人民體質,振奮了民族精神,鞏固了民族大團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有力地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