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體育領域碩果累累(1 / 3)

人的身體素質不僅僅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載體和基礎,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富強、文明的重要標誌。發展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增強民族體質,振奮民族精神,推動體育產業發展,而且有利於創造祥和穩定的社會氣氛,促使人們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體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舊社會,因為我們的體育事業極端落後,被人譏諷為“東亞病夫”,新中國,由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的體育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實行,加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我國的體育事業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觀。

一、群眾體育蓬勃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健身娛樂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歡和重視。群眾性晨晚練活動逐漸擴大,社區體育更加廣泛開展。如北京市舉辦的胡同體育節;天津市的社區體育組織按群眾興趣開展活動;上海市的“三口之家運動會”和“祖孫三代接力跑”等活動進行得有聲有色。有中國特色的社區體育文化已成為當今城市文明的新景觀。據報載,到1996年底,我國建立的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已達3854個,占社區總數的69%。我國基層職工體育輔導站已達2000餘個,審批全國各級社會體育輔導員55000餘人,各行各業體協、少數民族體協、老年人體協、大中學生體協以及傷殘人體協等各個方麵群眾體育的龍頭組織不斷發展,在全國城鄉逐步形了網絡係統。在服務手段上,成年人體質監測係統已正式建立,並培訓了全國範圍的監測人員6293人。1996年,縣以上體委舉辦運動會2.7億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達1264萬人,分別是1980年的1.2倍和2倍。

群眾性體育運動的蓬勃興起,有效地增強了人民體質。據1996年統計,該年度“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人數為1.35億,是1980年的16倍,我國人均壽命期望值已達到70歲,開始步入世界長壽國家行列。

群眾性體育的開展不僅增強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也起到了廣泛作用。如全國各地的社區體育活動在密切鄰裏關係、增進人們感情聯係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廣大的農村,富裕農民思健、思美,農村體育成為移風易俗、健康生活的好方法。職工體育在凝聚人心、激發工作熱情方麵發揮了特殊作用。學校體育在培養體育技能和體育意識的跨世紀人才方麵取得了顯著效果。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引導和管理,1995年,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先後頒布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全民健身計劃”覆蓋了群眾體育工作的各個方麵,以全民族建設為中心,提出了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中葉的總體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推出了一係列具體措施。“計劃”的製訂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人民體質和健康的高度重視。適應了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人民的跨世紀的宏偉工程”。實踐證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製定與實施,對於促進我國群眾體育工作以及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二、競技體育成績顯著

體育的競技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體育事業的重要標誌。

解放前,舊中國體育運動水平極端低下,參加過三屆奧運會,隻有一名選手取得過決賽資格,但仍是無功而返。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競技體育發展迅速,連獲豐收。據統計,到1997年底,新中國運動員共獲1123個世界冠軍,創造或超過880項世界紀錄,其中1978年到1997年共獲世界冠軍1097個,占總數的97.7%。獲世界冠軍最多的年份是1993年,共獲103個,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突破一百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