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廣播影視業形勢喜人(1 / 2)

廣播影視被譽為20世紀最為璀璨的藝術明珠、最富魅力的傳播媒介。它們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給千家萬戶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歡樂,而且在經濟、文化建設諸方麵均起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949年,全國隻有3家電影製片廠,646個放映單位,49座廣播電台,發射功率不過100多千瓦。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我國的經濟文化條件相對落後,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我國的廣播影視業舉步維艱。1978年,全國電影故事片廠12個,廣播電台93座,電視台32座,這很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祖國的經濟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需求日益擴大,我國的廣播影視業發展迅猛。

一、廣播影視業的規模迅速擴大

為了較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對廣播影視業的建設尤為重視,給予了大力支持。為廣播影視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到1996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台1244座,比1978年增加了1151座。發射台及轉播台746座,發射機功率達3.7千瓦。縣市有線廣播站2106個。電視台880座,電視發射及轉播台40885座,發射機功率7832.7千瓦,電視台台數比1978年增加848座。全國電影故事片廠30個,比1978年增加18個。廣播電台、電視台、電影製片廠的大量增加為較好地改變廣大人民群眾聽廣播難,看電影、電視難的狀況奠定了基礎。

二、廣播電視覆蓋網不斷擴大,接收工具普及較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到1996年底,全國已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結合,運用中波廣播、短波廣播、調頻廣播、有線廣播和有線電視廣播等多種媒介,普及全國城鄉的多層次的廣播電視網。

到1997年廣播的覆蓋率達84.2%;電視的覆蓋率達86.2%。在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的條件下,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用通信衛星向全國傳送廣播節目以來,新疆、西藏、雲南、山東等17個省、自治區也相繼用通信衛星傳送本省、自治區的電視節目或廣播節目。到1996年底,有線電視網的用戶已超過5000萬戶。這大大改善和擴大了節目的覆蓋麵。

隨著廣播電視覆蓋麵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播電視的視聽工具普及較快,而且電視機擁有量和我國電視機的產量均進入了“世界大國”的行列。據統計,1996年,城市職工家庭每百戶擁有彩電102台,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電視機87.97台,收音機的社會擁有量約2億台。

三、廣播影視業在建設和改革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強

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抵製西方敵對勢力文化滲透的銳利武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為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加強了管理,堅持了改革,通過改革,煥發了生機和活力,作用和影響明顯加強。

20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把強化喉舌功能,正確引導輿論置於首位,服從和服務於全黨工作的大局,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全麵開展了形勢、任務和方針政策的宣傳;完成了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重大改革措施出台、重要事件等宣傳任務;加強和改進了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民主法製建設的宣傳,為改革、發展、穩定創造了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