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和印刷術的國家。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為世界出版業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到了近代,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我國的出版業受到嚴重摧殘,開始衰落了。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步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空前繁榮,伴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的出版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就。
一、全國出版係統發展迅速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出版係統遭到巨大破壞。1978年,全國出版社隻有105家,並且服務麵和出版物門類比較單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了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又對中央和地方出版社按照專業分工的原則進行了調整和充實,新建和恢複了一大批出版社。到1996年底,全國已有出版社528家,比1978年增加4倍之多。其中中央一級的有205家,地方一級的有323家,從業人員總計39507人。這些出版社按專業分工原則,立足本地,麵向全國,包括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藝術、軍事、地質、統計、測繪、工人、青年、婦女、少年兒童等專業方麵的內容和特定讀者對象。
書刊印刷、圖書發行、出版教育、出版科研、出版物資供應和書刊對外貿易等方麵也有了較大發展。如新建了北京印刷學院、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等機構。許多高校還設立了編輯專業,印刷製圖專業等。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建、恢複或加強了印刷公司、印刷院校、印刷科研、出版物資供應、圖書進出口貿易等單位。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圖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等出版物門類齊全的,編印、物資供應和教育科研等各個環節相互配套的出版體係。
為了加強對全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管理,國務院於1987年1月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在其領導下對新聞出版係統履行全國性行政管理職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也陸續成立了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署自設立以來,在引導和管理新聞出版事業,治散治亂,強化市場監督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書刊出版量增長顯著,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圖書市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書刊出版量增長顯著。1997年,全國共出版圖書12萬種,71億冊,名列世界第一。種數和冊數分別比1978年增長7倍和0.9倍。1997年期刊出版達7917種,總印量70億印張。均創曆史最高水平。
書刊出版量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也大大提高。據統計,從1979年到1992年的13年時間,全國圖書銷售增長年均17.25%,全國出版係統利潤率增長年均為12.35%。
黨的十四大以後的五年時間裏,由於出版業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版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全國圖書銷售年均增長率和全國出版係統利潤年均增長率則更有大幅度增長,它們分別達到40.8%和15.10%。1997年,全國出版係統書刊印刷廠銷售收入達24億元,利潤0.55億元。分別比1996年增長9.1%和27.9%。
三、圖書內容豐富多采,優秀作品大量湧現
新聞出版事業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出版作為信息傳播業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出版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的“二為”方針,積極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經過20年的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出版領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50卷本、中國自己編輯的新版《列寧全集》60卷本早已全部出齊。近幾年,新的版本又陸續問世。這表明了中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的出版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萬裏等人的選集和文選已相繼問世。尤其是《鄧小平文選》曾多次再版印刷。“八五”期間,《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在全國發行達2300萬冊;第一二卷修訂再版,為全國人民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造了條件。這些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的出版,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