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新聞出版業生機盎然(3 / 3)

各地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根據有關法規和規章的精神,也加快了製定地方性管理法規的步伐。

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的頒布實施,對於保證我國的新聞出版業沿著健康的軌道積極發展,促進出版業的繁榮與昌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國的新聞出版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法製化的軌道。

六、著作權日臻完善

1990年9月,七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並於1991年6月1日施行。《著作權法》的問世是我國法製建設史上的一大盛事,更是我國出版事業發展史上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大盛事。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又陸續出台,形成了我國著作權保護的法律體係。

我國還加入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和《保護錄音製品作者防止未經許可複製其錄音製品公約》,成為三個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與100多個國家建立了相互保護著作權的關係,這標誌著中國著作權製度的基本確立。

著作權保護的不斷完善對於維護作者的合法權益,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對於保障我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對外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對外開放,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意義。

七、體製改革不斷深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發布以後,中國的出版事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局麵,但是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出版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在社會大氣候影響下,有一些出版社為了追求利潤,爭相出版或大量翻印格調低下,內容庸俗的作品。而一些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卻形成了“出書難”的狀況。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新聞出版署於1988年5月聯合發出《關於當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幹意見》。根據《意見》精神,出版業在優化選題、調整圖書結構、推行社長負責製、積極推行多種形式的責任製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

黨的十四大以後,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我國的出版業改革得到進一步發展。在“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方針的指引下,新聞出版係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改革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增強了自主經營和自我發展能力。出版單位內部經營管理機製改革進展順利,以人事、分配製度為重點,建立了以提高出版物質量為中心的多種形式的目標管理責任製。

發行體製改革在經過“一主三多一少”和“三放一聯”階段後,進入培育和規範全國統一、活躍、有序大市場階段。開始對全國性出版物批發體係進行總體布局,進行了組建發行集團的試點,圖書經營代理製已在全行業取得廣泛共識,專項代理、總代理、區域代理全麵推行,有力地促進了購銷形式改革。連鎖經營正在上規範、上規模,已逐漸從城市發展到鄉村。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我國逐步形成了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基本相適應的出版體製。對於加快我國出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聞出版業是整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綜合國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新聞出版事業取得了極為顯著的進步。出版業已經從單一的紙介質媒體發展到紙、磁、光、電多種媒體綜合發展;圖書出版行業的銷售額從十幾億元發展到二百多億元,出版係統的利潤從數億元發展到數十億元;全國書報刊的總用紙量從38萬噸增長到150萬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版行業已經成為越來越引人注目的產業。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新聞出版業必將會有更大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