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新聞出版業生機盎然(2 / 3)

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豐碑”的盛世巨典《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全部出齊;薈萃我國美術成就的《中國美術全集》60卷相繼出版;卷帙浩繁的《中國大藏經》重印出版;名家薈萃的《世界文學名著文庫》323卷與讀者見麵;由數省聯合編纂的《漢語大詞典》隆重推出;幾代人曆經50年完成的《中國通史》終於麵世。這些內容豐富、質量上乘的大型優秀圖書的問世,充分表明了我國新聞出版工作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此外,通俗讀物、科普讀物、科學技術、學術理論、文史古籍、少年兒童和少數民族文學讀物、外譯著作和優秀長篇小說的出版也有很大發展。

在多次全國性各類圖書評獎中,一批批內容豐富、質量較高的優秀圖書相繼獲獎。據報載,中國圖書獎創立10年來,已有700多種圖書獲獎。1996年,中國的圖書優秀率已達17.67%。

四、出版技術水平迅速提高

80年代,我國書刊印刷工業在向現代化前進的道路上,已跨進了一大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電子分色機、電子激光照排機、四色以上膠印機、全開對開膠印印書輪轉機、精平裝聯動機等先進印刷設備已在不少書刊印刷廠中裝備起來。

1987年5月,《經濟日報》采用“華光Ⅲ型”出版了第一張計算機激光編輯照排,整頁輸出中文報紙。此後,華光Ⅳ型、V型相繼開發成功,並被各新聞部門廣泛采用。

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出版技術也開始駛上高速公路。1992年底,全國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區主要報紙除西藏、青海外,全部裝備激光照排係統。從此,我國報紙出版工作基本告別鉛與火,步入電與光的時代。近幾年來,我國出版業開始采用計算機、現代通訊、多媒體等先進技術及裝備。“八五期間”,國家投資6億元進行的8項印刷專項技術改造,已全部通過竣工驗收。

我國科技人員自行研製的北大方正電子出版係統、星光牌陽圖PS版等先進印刷裝備和生產技術,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繼報紙告別“鉛與火”之後,書刊出版業也緊跟其後,380多家書刊印刷業中的國家定點企業實現了照相排版,膠印印刷工作量達全年排版、印書總量的70%;電子製版已達全年製版總量的80%以上。

1994年,《光明日報》率先采用大型電腦工作平台,實現了編采自動化,刮起了報刊業技術革命的旋風。至今數十家報刊完成了這一技術進步過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在建立“中國百科術語數據庫”的同時,投資進行了編輯、出版自動化的技術改造,拉開了中國出版業告別“紙與筆”曆史進程的序幕。

目前,我國的“全版工程”開始實施,全國新聞出版管理信息網絡控製中心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全國出版物發行信息網係統正式啟動,與部分省市實現了遠程數據交換。光盤生產基地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光盤產業外資比重過高的狀況明顯改觀。

新聞出版技術的迅速提高使我國的出版事業產生了巨大飛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從而加快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

五、新聞出版業的法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自中國出版事業進入新時期以來,新聞出版行政領導部門一直重視進行新聞出版方麵的法製建設。20年來,製定和頒布了一係列出版管理的法律、行政規章、條例,如《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編輯幹部專業職務暫行規定》、《印刷行業管理暫行辦法》、《著作權法》、《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新聞出版係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圖書質量保障法》等等一係列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