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科技事業欣欣向榮(1 / 3)

粉碎“四人幫”,迎來了我國科學的春天。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會議上,鄧小平精辟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重要論述。大會的召開,對我國科技事業的恢複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大大提高了科學技術在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82年,中央領導同誌深刻闡述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思想。1985年3月,中央又召開了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並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改革的內容涉及科技體製、組織結構、人事製度諸方麵。

1995年5月,國務院又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決定》的核心內容是全麵落實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在以上戰略方針的指導下,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20年的努力,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局麵。

一、科技力量迅速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為祖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使我國的科技力量大大增強。到1996年底,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就已達1985.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68萬人,占28.6%;農業技術人員57.9萬人,占2.9%;衛生技術人員313萬人,占15.8%;科學研究人員30.3萬人,占1.5%;教學人員1016萬人,占51.2%。除科學研究人員沒有增加外,其他各類技術人員均有大幅度增加。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2.6倍、1倍、1.5倍和10倍。

研究與開發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到1996年底,全國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獻機構有5826個,擁有職工99.1萬人。在5826個研究與開發機構中,屬自然科學領域的有5101個,職工94.74萬人,科技活動人員59.83萬人;屬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的有305個,職工1.84萬人,科技活動人員1.52萬人。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420個,職工2.5萬人,科技活動人員1.9萬人。與1980年相比,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增加88個,職工增加了15.4萬人。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工作得到加強。到1996年底,全國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8179個,占全部企業的34%。技術開發機構12033個,企業技術人員總計113.6萬人,科學家、工程師47.7萬人。高等院校已擁有科技機構達4400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60多萬,占全國比重的24%。約18萬在校研究生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充滿活力的重要科研力量。

二、科技活動廣泛展開

為了貫徹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加快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我黨有針對性地製訂了一係列科技計劃。以科技計劃項目為龍頭的科技活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六五”時期,為貫徹“科學技術要麵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的戰略方針,國務院決定選擇對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的科研項目,集中各方麵的優勢力量,聯合攻關,製定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其宗旨是要推進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使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訊、機械製造等重點產業的主幹部分的技術麵貌有明顯改善。通過“六五”科技攻關,已獲得近4000項主要成果,並有3100多項應用於生產建設,收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投入產出之比約為1:5.“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又有了新的發展,該計劃是以我國科技長遠規劃為基礎,繼“六五”攻關項目計劃而安排的,主要對行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和裝備,重點新產品開發,新興技術領域和社會發展等方麵進行科技攻關。共安排了76個攻關項目,國家投資35億元,分別比“六五”期間增長了1倍和1.3倍。90年代,國家從追趕世界科技發展水平的高度出發,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精心組織了各種不同層次的科技活動。“八五”科技攻關計劃共安排農業、資源勘探、重大裝備、能源、交通、原材料、機械電子、高新技術、社會發展等179個項目。

各種科技計劃進展情況良好,收效巨大。

以依靠科技進步振興地方經濟為目的的“星火計劃”自1986年實施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建成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40多個,共完成項目4萬餘項,為農村培訓技術管理人才達3000多萬人。“星火計劃”在推動鄉鎮企業的科技進步,提高產品檔次和經濟效益上做出了突出貢獻。還為農村一億多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數千萬農民的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縮小同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國政府於1986年3月,製定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863計劃”,並於1987年開始組織實施。《綱要》根據我國國情,決定集中部分精幹的科技力量,撥出專款,在今後十幾年內,選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和原材料等7個領域,作為發展高技術的重點。“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經過十幾年艱苦攻關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在生物、信息、自動化、能源、原材料諸領域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項,獲國內外專利244項,有10%的成果轉化成產品進入市場。

為了能同“863計劃”相銜接,促進高技術、新技術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動高技術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從1988年8月起,國務院又批準實施“火炬計劃”。決定加快微電子和計算機、信息、激光、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與高科能、機電一體化等一係列高新技術領域的產業化進程。到目前,全國已建成53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5萬家,遍布於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1996年全國“火炬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42億元,技工貿總收入2300億元,年出口創彙43億元,利稅總額達258億元。一大批機製靈活、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現有產業超億元的企業達405家,超1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42家。“火炬計劃”的實施大大密切了科技與產業的關係,有力地推動了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