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科技事業欣欣向榮(2 / 3)

除以上計劃外,我國還製訂了旨在加快和推廣先進科學技術,促進農、牧、漁業增產增收的綜合性計劃—“豐收計劃”;加快發展基礎科學的指導性計劃—“攀登計劃”等。

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順利進行的同時,我國各類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工業企業麵向社會發展,麵向經濟建設廣泛展開了研究與開發活動。

隨著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入,我國已有600多家科研機構成為企業技術開發的重要依托,500多家科研機構直接進入企業,科研機構創辦的科技企業已達5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5萬多家。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在經濟和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校的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據統計,從1990年到1996年,高校共有393項成果進入國家級“火炬計劃”,422項進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79項進入國家的“星火計劃”。有418項高校研製開發的新產品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1996年高校科技經費中60%來自企業和社會。充分發揮優勢與潛力,積極主動地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已成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一批大中型企業資金雄厚,實力較強,應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工作不斷增強。1996年國有大中型業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達8179個,科技機構達12033個。本年度承攬技術開發項目81218項,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支出總額達384.9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的1.1%。

這種“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的實施,對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了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一年一度的科學普及活動如火如茶,收效巨大。目前,作為科普活動的重要組織機構的中國科協係統已初步形成了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普網絡體係和運行機製。截至1996年底,我國已建立全國性科協組織389個,擁有會員數百萬。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科技下鄉活動以來,參加各級科協組織科技下鄉活動的科技人員已達53.26萬人,活動遍及全國1019個縣,10601個鄉鎮,各級科協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18797次,受益農民達2802.71萬人。活動中共舉辦科普集市10937次,科技講座培訓37941場次,放映錄相科教電影36738場次,在科技下鄉活動中共推廣各類實用技術14894項次,簽訂技術合同9972份,為1273.48萬農民進行了科技谘詢。除此之外,共青團中央組織的一年一度的大學生假期科技下鄉活動也豐富了科普活動的內容。

三、科技體製改革成績喜人

我國原有的科技體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大科學”體製。50、60年代,它在我國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曾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這種“大科學”體製中存在的條塊分割,缺乏發展上的自主性和經濟上的自我發展能力,科研與生產和市場嚴重脫節等弱點已極大阻礙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1985年3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在《決定》精神指引下,我國在撥款製度、技術市場和科技人員的人事管理製度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撥款製度方麵:根據1986年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從“七五”計劃開始,由財政部會同計委安排科技三項費用(中間試驗、新產品試製,重大科研項目補助費)和科研事業費的預算撥款額度。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麵向全國招標,實行合同製。國務院各部委的科研費,由財政部全部撥交科委統一管理。對從事技術開發和近期可望取得實用價值的應用研究的單位,科研費開始逐年減少至完全停撥,對從事基礎研究和近期不能取得實用價值的研究單位,隻撥一定的事業費,使其逐步過渡到主要依靠申請基金。與此相應,國家於1986年成立了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還設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對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研究單位,科研費實行包幹。撥款製度的改革既減少了國家事業費的支出,又使研究與開發機構增強了麵向市場、麵向社會的活力,在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中取得了較好效益。

開拓技術市場方麵:我國各部門,各地區根據《決定》精神,把市場機製引入科技領域,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進程,積極開拓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市場在“放開、搞活、扶植、引導”的方針指引下日益壯大,並隨著經濟、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化,逐步進入法製軌道。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技術市場交易額逐年大幅度增長。1983年隻有0.5億元,1986年上升為20多億元,1996年則達到300億元,是1983年的600倍。技術市場開放前,我國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為20%~30%,1996年,則達到80%,初步改變了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嚴重弊端。在開拓國際技術市場方麵,技術出口勢頭看好。“八五”期間,我國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達到280億美元,比“七五”時期增加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