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文革”使我國的教育事業遭到巨大破壞,造成了全國各條戰線人才急缺的狀況。“文革”結束後,教育工作開始撥亂反正。1977年,恢複了中斷10年之久的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製度,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教育事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倍受重視。80年代末,鄧小平麵對世界經濟科技的劇烈競爭,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黨把教育工作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進入9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995年3月,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實施,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並把它確定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重要方針之一。改革開放2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教育戰線緊緊圍繞“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一根本方針,通過一係列的改革使我國的各類教育事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普及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我國是世界文盲較多的國家之一,較高的文盲率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為了加強青壯年掃盲工作,努力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1986年4月,全國六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義務教育工作作了明確部署,這標誌著我國基礎教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了實現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簡稱“雙基”),原國家教委又製訂了“積極進取,實事求是”的工作方針,提出了全國劃分三類地區,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多次召開會議,全麵部署“雙基”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雙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目前,全國通過“普九”驗收的縣(市、區)和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總數已達到1882個,京、津、滬、蘇、粵、浙六省市已實現“雙基”。東北三省和山東、河北、山西、福建則在全省範圍內基本完成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到1997年底,全國65%的人口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全國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6%。
小學階段入學人數占學齡人口比例有了較大提高,輟學人數不斷減少。據統計,1996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8%,比1978年提高了4.9個百分點。女童和男童,農村和城市,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學齡兒童入學年齡的差距逐年縮小。1996年全國小學學齡畢業生升學率達92.6%,比1978年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的大幅度提高為九年製義務教育的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從1986年起,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區,逐步取消了初中招生考試,凡準予畢業的小學學生,可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學習。這項招生辦法的改革大大推進了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實施進程。
初中階段義務教育有較大發展,到1996年底,全國初中有66092所,在校學生4970萬人,升學率達到48.8%,比1978年提高了7.9個百分點。
中小學師資隊伍進一步充實和加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增建了一大批高等師範院校和中師學校。20年來,它們向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中小學教師,使教師短缺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觀。1993年《教師法》的頒布又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逐步加強提供了法律保障。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例》,隨即在全國開始實行教師資格製度,教師學曆的合格率大大提高。到1997年底,我國小學、初中教師的學曆合格率分別由1978年的47.1%和9.8%提高到93%和84%。
全國每年掃除文盲保持在400萬以上,青壯年文盲率大幅度下降。預計到本世紀末將實現基本掃除文盲的目標。
二、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中等教育結構趨於合理
職業教育是教育與經濟結合的排頭兵。在服務於經濟建設過程中具有直接性、針對性和快效性。當前我國經濟水平較低且發展很不平衡,技術人員相當缺乏。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80年代以來,中央就提出了采取多種形式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和“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恢複了農、職業中學,調整了中學布局,壓縮了“文化大革命”中盲目膨脹起來的普通高中及部分初中,控製了高中招生規模,大力發展多種類型的職業技術教育。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職業技術教育更加受到重視。國家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開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職業教育實行政府統籌、依靠全社會興辦的多元辦學體製。20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極為迅速。到1996年底,全國已有中等職業學校17081所,當年招生383.25萬人,在校學生達1010.35萬人,其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分別占高中階段招生和在校學生總數的57.4%和56.8%。為了進一步促進普通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的發展,1998年,全國大部分省都將實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並軌改革。這是我國繼1997年普通高校全部實行招生並軌改革之後的又一重大舉措。這對於推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必將產生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迅速,辦學效益大大提高
高等教育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是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社會全麵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整個教育事業的核心和龍頭。為了盡快使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學校不斷深化體製改革,采取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辦學模式,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麵發展。目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1020所(其中民辦高校20所),比1978年增加422所。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達317萬人,比1978年增長3.7倍。從1978年到1997年年底,普通高校累計向社會輸送本專科生達980多萬。普通高校校均本專科生規模達3100多人,生師數之比從1978年的4.2:1提高到10:1,辦學效益大大提高。1998年普通高校計劃招生108萬,預計1998年普通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將達到45.3%。不論是招生規模還是招生比例均創曆史最高紀錄。
研究生教育獲得了較大發展,1980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學位製度走上了法製化軌道。1986年我國試辦33所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開始提上重要日程。據統計,從1978年到現在,我國共培養研究生近40萬人。目前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研究生達18萬人,是1978年的16倍之多。1998年全國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5.8萬,比1978年增長5倍。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要求,1997年研究生專業目錄作了適當調整。其中二級學科已從原來的654種調整為381種,減少了40%。這種調整、修訂工作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
此外,為了培養高層次青年人才,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施了博士後製度。在全國200多所科研單位,高等學校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400餘個。覆蓋理、工、農、醫、經、法、教、文、史9大學科門類和50多個一級學科。截止到1997年底,我國已累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7400多人。其中3900多人已完成研究工作,充實到科技、教育、經濟建設的各個部門,成為各學科的學術、技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