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委先後在一些基礎好,辦學水平較高的高等學校建立了180個文、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立了10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國總數的64%,2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一批部門和省市重點實驗室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0所高校進入“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並同國際“因特網”相連接。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競爭、聯合”機製,是我國開展基礎性研究的一批主要基地,在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開展高水平研究中起到了雙重基地的作用。
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對於加強多學科綜合、多種技術集成,進行工程化、產業化研究開發將起到重要作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通道和橋梁之一,也是培養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和對在職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的重要基地。
高校在非常廣闊的領域裏開展著大量基礎性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研究開發工作。20年來,高校承擔了國家各層次的重大科研課題幾十萬項。獲國家獎項累計1500多次。據“八五”期末統計,僅“八五”期間,高校在“攀登計劃”課題中就承擔了3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的基金課題約占總數的67%,重大項目約占36%;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和基金項目占全國60%以上,高技術“863”計劃中的歸口5大領域,高校承擔的專題數約占總數的49%;科技攻關高校承擔的任務經費額約占總數的14%。高校在“八五”期間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數量分別占總數的1/2、1/3和1/4.
九、兩項偉大工程的實施
1.希望工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由於自然、曆史等多種條件的差異,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落後,教育經費短缺,許多小學適齡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為了廣泛動員海內外財力、物力資源,幫助貧困地區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繼續學習,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促進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響應政府號召,倡導並組織實施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基本任務是幫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完成小學學業;資助援建希望小學,為貧困地區鄉村小學改造危舊校舍,改善辦學條件,同時資助建成的希望小學實施農科教結合等教改活動,進行師資培訓、教學交流;捐贈《希望書庫》,為貧困地區少年兒童提供優秀書籍;資助、獎勵希望小學和希望工程實施地區鄉村小學的優秀教師。
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贏得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理解和積極參與。截止到1996年末,中國青基會及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累計接受捐款計人民幣11億元,救助失學兒童160多萬名,資助建設希望小學4000餘所,還為近萬所農村小學配備了“希望書庫”,為近千所希望小學建立了“三辰影庫”,對4000多名貧困地區鄉村小學優秀教師予以資助獎勵,並授予“希望工程園丁獎”稱號。
實踐表明,希望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喚起了全民的重教意識,開辟了一條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辦教育的有效途徑,弘揚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倡導了時代新風,被譽為“八五”期間最有影響和信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工程。
2.“211工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初步建立了層次完整、學科門類齊全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教育事業的發展仍不能完全適應國際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特別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不相適應。譬如存在的自我封閉、條塊分割、缺乏競爭力等弊端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克服以上弊端,促使高等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了“211工程”計劃,“211工程”的目標是,麵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使它們麵向經濟建設起骨幹作用,培養高層次人才,並在重點學科領域的科學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或學科的先進水平。工程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重點建設的高校按不同學校類型,在具備一定前提和條件的基礎上擇優遴選。
自從1994年開始實施以來,我國已有近百所高校通過部門預審,實行了中央與地方共建,大部分高校也已立項,正在認真組織實施。“211工程”的提出和正式實施,已經發揮和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央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普遍加強了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和領導,把發展高等教育同本部門本地區產業和經濟的發展綜合起來考慮。大大密切了中央與地方、部門與地方、行業與地方以及中央、部門、行業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有利於增加經費投入,促進教育發展。不少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以“211工程”建設的目標為標準,分析本單位的現狀,尋找與國內外較高水平的高等學校的差距,研究改革思路,修訂學校自身建設目標和發展規劃。這有力地推動了高校的改革與發展。
“211工程”猶如一股春風給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把我國的教育改革推向新的高潮。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裏程碑意義,被譽為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奠基工程。
十、教育法製建設明顯加強
1980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學位教育法律,成為我國教育界的一大喜事,是我國教育事業逐步走向法製化的開端。
進入90年代後,國家教委把加快教育法製建設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方麵,確定了教育法製建設的基本框架,並加快了立法步伐。尤其是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頒布實行,對於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保障教育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各地廣泛宣傳貫徹《教育法》和《教師法》收到良好效果。截至目前,我國主要教育法律已達5項,教育行政法規16項,教育行政規章總計200餘件,各地也製訂了一批地方性教育法規,如北京、天津通過了《關於實施(教師法)辦法》,江西、海南等地通過了《義務教育經費籌措和使用管理辦法》等。此外,教育執法監督機製也得到加強。教育法製建設的重大成就反映了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這對保障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事業同其他事業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均取得了迅猛發展。科技隊伍不斷加強,科研能力較大提高,教育改革成效顯著,教育法製建設明顯增強,多階段、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正逐步形成。這一係列輝煌成就為更好地實現我國“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