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 / 3)

四、成人教育生機勃勃,成為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人教育主要是對已經走上各種生產或工作崗位的從業人員進行的教育。發展成人教育,提高成人素質,對於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986年,國務院批準了原國家教委製定的《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成人教育的重點轉向崗位培訓,同時突破單一的培養規格和辦學模式,實行了畢業證書、單科合格證書、專業證書製度,向多功能、多規格發展。同年各類成人高等學校首次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使教育質量大幅度提高,在黨的十四大和199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我黨又強調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積極發展成人教育的方針。20年來,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的成人教育有了很大發展。首先,我國的成人教育已形成了初、中、高比較完善的多層次教育體係,並呈現出向高層次邁進的趨勢。目前僅成人高校,全國就有1107所,與普通高校基本持平。在校本專科生達273萬,比1981年增長了兩倍多。自考製度的設立,為千百萬社會青年和在崗人員開辟了自學成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廣闊道路。僅1997年報名參加自學考試的人數約500萬,取得本專科學曆文憑人數近30萬人。其次,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製度化。據統計,全國已有80%以上的鄉鎮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初步形成了縣、鄉、村成人教育培訓網。同時對成人學曆教育進行了改革,加強了管理,全國15個省市開展了成人高等教育學曆文憑考試試點,成人高、中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趨向完善。

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製度。它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進程中,成人教育已經發揮和正在發揮著獨特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育投人不斷增加,教師待遇有所改善

充分的教育投入是整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保障。教育投入的狀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對教育事業日益倍加重視,逐步把它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年來,我國教育投入總量逐年提高並有大幅度增長。1996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支出達2262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為1672億元,比1980年增加了1558億元,增長14倍,這個增長數目是相當驚人的。為了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麵貌和重點發展一批高等院校及學科,國務院還安排了義務教育專款、“211工程”專款和師範院校專款等款項,規定中央義務教育專款預計到2000年增量累計達到39億元。加上各地按1:2配套,資金總額要超過100億元。這是有史以來由政府撥款數額最多、使用麵積最大的一筆專款。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的關懷和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高和增強,尊師重教的政策逐步落實。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大大改觀。從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成為教師的光榮節日,這充分表明了黨對教師的關心和重視。《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的頒布實施對於保障教師的地位和權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進入90年代後,教師的工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現已與國家公務員工資相當。教師的住房條件也有了進一步改善。從1994年開始,原國家教委每年都要召開一次有關教職工住房建設的會議。據統計,僅僅從1993年到1997年,短短的五年時間內,教職工住房建設投資就達595億元,建成住宅122萬套。目前,全國城鎮教職工平均居住麵積達8.2平方米。這大大緩解了學校教師住房難的壓力。

六、教育體製改革成效顯著

隨著我國經濟體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教育工作也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效果。

基礎教育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製進一步完善,調動了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辦學積極性,加快了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

高等教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進一步密切了教育和經濟、科技的關係。高校管理體製和辦學體製改革取得較大進展。“211工程”的實施有力推動了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截至1997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8個中央部委涉及400餘所高校積極進行以“共建”,“聯合”、“合並”、“轉製”、“協作”等五種形式為主的管理體製改革。通過這一改革,我國高等學校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自我封閉、服務麵向單一的狀況有所改變。合作辦學、社會力量辦學也有了進一步發展,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體製開始形成。目前,我國有20所高校屬民辦學校。從1997年開始,普通高校全部實行招生並軌。新的畢業生就業體製正在逐步形成。從招生開始建立收費製度,改變國家包上大學、包分配工作的做法,使畢業生能夠根據國家需要,在國家就業方針指導下,在一定範圍內通過就業市場自主擇業。教育經費方麵,以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籌劃教育經費的格局正逐步形成。高校內部改革方麵,管理上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教師任用上采取聘任製等,這一係列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活力和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能力。

七、教育對外交流空前活躍

教育事業的高度發展離不開對外交流與合作。20年來,在教育方麵,我國引進了國外許多先進的經驗和科學技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同世界上154個國家建立了教育交流與合作關係,向60多個國家派遣了近千名漢語教師。從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聘請了5.8萬名外籍教師、專家學者來華任教或短期講學。同期,我國共派遣留學人員30萬人。接受我國留學人員的國家和地區從1978年的32個擴大到103個,留學人員中有1/3學成回國。從1978年到現在,我國的來華留學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共接受外國來華留學人員258萬餘人。1997年,來華留學人數已逾4萬。目前,在華的外國留學人員來自150多個國家,分布在我國的300多所高校。來華留學人員的層次已從過去的本科生,進修生為主發展成為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生、訪問和研究學者多種層次,所學專業幾乎涵蓋所有學科。接收和培養來華留學人員已成為我國教育界麵向世界的重要方麵。我國教育界同各國教育界、學術界建立了廣泛的聯係,活躍了我國的學術氣氛,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了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八、科研力量大大增強,科研成果大量湧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學校的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科研成果累累。

目前,全國高校理工農醫學科60萬人參加科技活動,占全國同類學科學生數的24.7%,其中24萬人參加研究與開發,6萬人從事基礎性研究,人文社會科學擁有科技活動人員近20萬人。高校已成為我國科技事業中的一支名副其實的重要方麵軍,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一支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