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3 / 3)

四、思想道德建設步人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四大豐富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上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引導人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觀念更新和價值取向,促使全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健康發展,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

(1)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戰略任務得到了進一步落實。

從1992年1月起,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各級領導幹部,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領導幹部讀書班、研討班、培訓班,開展主題研究和解放思想大討論等多種形式,紮紮實實地推進了對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談話、十四大報告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學習和宣傳,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向掌握鄧小平理論和科學體係深入。通過學習,大家把握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搞清楚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分三步走”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摒棄了那些對馬克思主義某些原則的教條式理解和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陳舊觀念和思維方式,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真正把“三個有利於”作為檢驗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1997年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使鄧小平理論日漸深入人心,這對於提高全國人民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2)倡導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有力地保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

1993年1月,十四大後第一次全國宣傳部長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場空前深刻的變革必將為社會進步包括宣傳思想工作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加強,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輿論環境。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整個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都在不斷地引導和幫助人們從原有的陳舊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來,樹立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商品與市場觀念、開放與競爭觀念、效益與效率觀念、科技與人才觀念、民主與法製觀念等,使思想適應變化形勢,並引導廣大幹部群眾認清形勢,開闊眼界,正確對待各項改革措施、正確對待利益調整,正確處理好各類矛盾,大力提倡奉獻精神,見義勇為精神,弘揚正氣,保證改革順利進行。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在促進人們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年來,我國人民一改過去的盲目崇拜、封閉、保守、退縮心態,逐步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製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一改過去對“大鍋飯”、“鐵飯碗”的依賴,學會了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能力和素質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正是因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思想道德建設,才有了一批具有全新觀念的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才得以順利建立,才出現了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

(3)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建設有明顯進展。

由於市場經濟的負麵作用,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一些領域,道德失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有所滋長,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黨風、政風受到很大損害,一部分人國家觀念淡薄,對社會主義前途發生困惑和動搖。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強調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旋律教育。圍繞這一主旋律,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1993年《中國教育報》和中國倫理學會召開“雷鋒精神與現時代”座談會;廣東省政協學委會、廣東省社科院、社科聯等單位發起舉行了“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學術討論會”等,進一步探討群眾性學雷鋒活動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993年10月,全國各省市相繼為中小學生免費放映四個部委推薦的百部優秀影片,利用優秀影片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1995、1996年,全國各地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紀念世界反西法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建黨7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等活動。組織學生到各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廣泛開展近代史和革命傳統教育,使人們認清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真理。

1997年以香港回歸祖國為契機,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喜迎香港回歸的紀念活動,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愛國熱情,振奮了民族精神;黃河小浪底工程和長江三峽截流工程的成功,進一步激發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發現和謳歌生活中湧現的英雄人物的事跡和精神,更集中體現了對時代主旋律的弘揚。“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體現了新時期優秀黨員幹部的崇高精神境界,掀起了新時期學雷鋒、焦裕祿的又一個高潮。“英雄戰士”徐洪剛、“白求恩式的好醫生”趙雪芳、“優秀鄉村教師”田沛發、“優秀企業家”馬恩華……一個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形象和他們的感人事跡,在全國掀起了“學英模,見行動”的熱潮,並不斷地引向深入,使社會風氣大有好轉,社會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4)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深入開展。

199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強調指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製定規劃,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區”。根據《決議》精神,各地創建精神文明的活動廣泛展開,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從評“文明市民”、“文明職工”到“五好家庭”、“文明戶”,不斷優化家庭細胞,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質;從創評“文明單位”、“樹行業新風”到“文明小區”、“文明城鎮”以及軍警民共建活動的開展,在全社會普及社會道德意識,不斷優化社會群體;從創建“文明城市”到“社會送溫暖”、“青年誌願者活動”、“希望工程”的開展,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社會公德水平明顯提高,助人為樂,扶危濟貧的傳統美德得到有效弘揚。通過學習“愛崗敬業的排頭兵”徐虎、“模範團長”李國安、“優秀售票員”李素麗等在平凡崗位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人物,以點帶麵,廣泛塑造服務行業、窗口企業的形象,極大提高了職業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