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珍惜和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弘揚優良文化傳統。但文化的發展又離不開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與合作,關起門來搞建設,隻能導致文化的落後衰萎,世界各國文化都既具有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又具有自身的短處與不足。因此,在文化建設上,我們必須立足於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加強選擇性,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也就是說要堅持“以我為主,洋為中用”的方針,隻有堅持“以我為主”,反對“全盤西化”才能更好地建設本民族的文化,不為外國文化所奴役;隻有堅持“洋為中用”,反對保守主義,才能更好地豐富和繁榮民族文化。
(6)在對待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問題上,必須堅持“相互尊重,共同繁榮與發展”的民族文化基本方針。
我們的祖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各民族不論大小、強弱都一律平等相待,和睦團結,共同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民族文化方麵,各民族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都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差別;既有各自的長處,亦有各自的不足。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我們隻有堅持“相互尊重,共同繁榮與發展”的民族文化方針,才能使各兄弟民族文化在社會主義的大花園中奇葩競放,各顯風采,從而更有利於推動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
(7)在文化市場方麵,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
文化市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決不允許成為腐朽思想文化滋生蔓延的場所。要積極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場,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產品,倡導適合廣大群眾消費水平的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更好地活躍和豐富文化生活。要維護合法經營,保護知識產權,管好文化產品的引進。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活動。抓緊製定和完善有關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管理機製,發揮群眾監督作用,規範文化市場。
(8)在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方麵,堅持文化體製改革的基本方針。
為了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必須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逐步克服舊文化體製的弊端。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製的積極作用。文化產品具有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改革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理順國家、單位、個人之間的關係,逐步形成國家保證重點,鼓勵社會興辦文化事業的發展格局。文化企事業單位要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建立健全既有競爭激勵又有責任約束的機製。
(9)在文化研究的內容方麵,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我國建設和改革的現實問題,努力創作更多的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應該成為主旋律。文化工作者要多出作品,多出精品,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我們的文化研究隻有堅持這些原則,深深植根於中國大地和依靠人民的力量,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才能創造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這些新時期的文化方針政策是我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從我國具體國情和世界發展形勢出發,根據文化自身發展的獨特規律,在總結了建國40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製定的。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文化事業飛速發展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它們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新時期文化方針政策的確立和製定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和道路,對於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