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誌的這篇講話,既是對中央工作會議的高度概括,實際上也是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他在這裏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口號,就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經過中央工作會議的充分準備,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圍繞著糾正“左”傾錯誤,端正黨的路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個中心議題,作出了一係列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決策。
關於黨的思想路線問題。全會指出,必須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毛澤東同誌一貫倡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隻有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正確解決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全會著重指出,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要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曆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的偉大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條件下加以發展。全會決定把鄧小平同誌提出的“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作為全黨工作的指導方針,這樣就標誌著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
關於黨的政治路線問題。全會恢複和肯定了毛澤東在三大改造完成後提出的關於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已經基本結束,黨的工作中心應該轉移到經濟方麵和技術革命方麵來的正確觀點,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作出了“現在就應當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要求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進一步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動員起來,群策群力,為在本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是全局性的戰略轉變,它標誌著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路線的重新確立。
關於黨的組織路線問題。全會決定恢複黨的民主集中製,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強調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集體領導,要求全國報刊宣傳和文藝作品多歌頌工農兵群眾和老一輩革命家,少宣傳個人。同時,為維護黨規黨法,切實搞好黨風建設,全會選舉產生了以陳雲同誌為第一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樣,就從組織上創造了條件,有效地保證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也就標誌著黨的馬克思主義組織路線的重新確立。
關於黨的工作方針問題。全會提出了實行改革、推進開放的重要策略。全會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麵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這也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全會針對當時經濟管理體製中權力過分集中的嚴重缺點,提出要有計劃地大膽下放權力,以利於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麵的積極性;要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要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要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全會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教育工作。所有這些政策措施,都是黨擺脫經濟建設中“左”傾思想影響,確定改革開放總方針的開端,都標誌著黨在現代化建設指導方針上的重大轉變。
總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不僅結束了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麵,而且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思想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一轉折,促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產生,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奠定了黨在新時期基本路線的基礎,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開端。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繼往開來的轉折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裏程碑。從此,中國走上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奮發騰飛的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