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的小說中曾描述過這樣一對情侶。他們非常相愛。一次,就要到情人節了,他們都想給對方買一份禮物。可是,這對戀人很窮,買不起什麼貴重的禮物,於是男孩就賣掉自己僅有的一塊懷表,為自己心愛的人買了一把梳子,因為他心愛的人有一頭美麗的長發,女孩卻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男孩買了一條表鏈,因為男孩的懷表沒有表鏈……
這個故事很淒慘,主人公並不幸福,正像俗語所說的——“貧賤夫妻百事哀”。
說到這裏,有錢人生活得更幸福就成了一種可以肯定的事實。幸福指數的升高和理性的選擇都是我們作為依據的論證。隻是,這也不排除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這種幸福指數,例如,當人們不能合理利用這種幸福時(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錢財或者使用財富),幸福感就會嚴重被削弱,幸福指數也會急劇下降。因此,有錢人可以生活地更幸福,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合理地享用和利用這種幸福。
你快樂嗎——測測你的快樂指數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國王叫邁得斯,他愛金子勝過一切。一天,他向眾神祈禱,希望得到更多的金子。由於他已經有很多金子了,眾神嫌他貪得無婪,決定懲罰他一下,就告訴他說:“很好,明天早晨你碰到的每一樣東西都將變成金子。”
邁得斯聽到眾神的回答異常高興,第二天早晨,他很早就起床了。當他碰到床的時候,床變成了金子。他開始穿衣服,衣服也變成了金子。邁得斯極為高興。
邁得斯出來,走進花園。他的小女兒在花園裏。當女兒看到父親時,便跑著奔向父親。邁得斯非常喜歡他的女兒,就抱起小女兒親吻起來。刹那間他的女兒就變成了一座金塑像。
邁得斯驚得目瞪口呆,他走進宮殿,心裏十分懊悔,他眼裏含著淚,跪在地上,祈求眾神解除他身上的咒語。
“我如此酷愛金子,簡直是愚蠢之極,”他說,“把我的金子拿走,還我的女兒。”
“到你花園附近的小河去,”眾神說,“洗你的雙手,河水會解除你的點金術。”
邁得斯來到河邊洗手,然後,他趕緊奔向他小女兒變成塑像的地方。他再次親吻了她,她又變回了活潑可愛的小女兒。
邁得斯永遠也忘不了這個教訓。他深深地認識到:金子和快樂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
美國有一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當個人的年收入在1萬美元以下時,快樂與收入之間是正比例關係,即收入提高,快樂指數會隨之提高;當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以上時,快樂卻不會隨著收入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如美國,從20世紀40年代至本世紀初,雖然個人的收入增加了50%以上,但快樂指數並沒有顯著變化,自認為很快樂的人的百分比在總人口的30%左右波動,平均快樂水平在72%左右波動,並沒有上升的趨勢;日本這幾十年來人均實際收入增加得更多,但其平均快樂指數在59%左右波動,也沒有上升的趨勢。
經濟學家發現,雖然有錢的人比沒有錢的人、人均收入高的國家比低收入國家在快樂指數上略高,但收入水平不是差異產生的決定性因素。資料顯示:從區域和文化上看,北歐諸國屬於高收入、高快樂類型;英、美、澳、加、新西蘭、愛爾蘭等6個英語國家以及巴西等中美國家稍遜之;新加坡、泰國與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與埃及、以色列等中東國家和澳、德、波等中歐國家的快樂指數為中等水平;較低者為前蘇聯、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等東南歐國家;再次者為人均收入極低的印度與孟加拉國和收入更低的非洲國家;快樂指數最低的包括收入水平很高的西南歐法國、意大利與西班牙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82.4倍,以購買力折算16.4倍,但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快樂指數是一樣的,而且比人均收入較高的日本高出許多。
調查顯示,使所有國家人士感到快樂的活動有:欣賞音樂、戀愛、性事、美食和旅遊。但另一些活動,如參加運動,就因國而異了。例如,在美國,八成左右的人以運動為樂;而在英國,此比例僅為五成。此外,意大利人獨一無二地把外出購物視為最讓人感到快樂的活動之一。
男人和女人感到快樂的事也不相同。如多數的男性把性事當做最大樂事,但大多數女性認定戀愛比做愛更為快樂無比。而對100名80歲以上的老太太的調查顯示,她們幾乎毫無例外地把自己的初吻視為一生中最快樂的經曆。在大家共同認可的美食上,男女之間也有些微差異。大多數男性認為美酒讓他們感到了真正的快樂,而大多數女性選擇了精致的菜肴或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