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產學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係的重構與實踐(2 / 3)

(二)大力推行“內外結合、三層雙軌”實踐教學模式

從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將校內實踐教學、校內模擬實踐教學和校外頂崗實習相結合,實行“內外結合,三層雙軌”實踐教學體係模式。在專業實訓上力爭做到雙仿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訓基地來鞏固實踐教學,做到“內外結合”;在學校、企業指導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完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在課程體係的設置上,通過專業基礎課實訓及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單項實訓培養學生專項技能,通過畢業頂崗實習、代理記賬和校內的綜合實訓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實現學生從基礎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的“三層”技能培養;借助會計手工模擬和會計電算化模擬,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會計信息化處理能力,實現手工和電算化的“雙軌”運行。

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融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一體的教程,配有動態的實訓材料、電子實訓材料和立體化實驗材料,開發內容豐富、仿真性強,滿足教學需要的產學結合的會計實訓教材,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實訓教程,以適應製度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會計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培養要求。

三、基於產學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係運作機製

(一)合作企業與職業訓練崗位選擇

基於產學結合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財務工作崗位培養學生技能,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有效途徑。積極利用行政資源和地域優勢,通過與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合作,建立起穩定的產學合作基地。根據專業特色和區域產業需求,建立布點合理、類型全麵、功能定位明確的產學合作基地,既有會計師事務所、會計代理公司,也有工業、商業和服務業,滿足學生在不同類型行業企業、不同會計職業崗位上的需要。對合作企業的選擇要點麵結合,重點審查合作方是否滿足會計教學的基本要求,從企業資質(是否經工商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規範企業)、企業經營規模、開業年限及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進行斟選,看其是否願意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培養會計人才,會計工作崗位設置是否滿足教學需要。以工業企業為例,一般設置12種會計工作崗位,工作崗位應基本齊全,可以是一人一崗,一崗多人、一人多崗。合作企業及工作崗位選擇事關產學合作的成效,企業提供的會計工作崗位應滿足會計產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需求。

教師組織實習小組定期到企業的財務會計及其他業務部門進行產學實踐,讓學生深入到經濟實體,使其能身臨其境,接觸企業的實際業務,配合校內實踐基地裏的模擬數據練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專業知識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出謀劃策,提供會計核算和谘詢鑒證、教育培訓服務,與企業合作和研究經濟領域的課題,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業務素質。在職青年教師定期去企業實踐、鍛煉,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企業的需求,並且把在企業中獲得的技能帶到課堂上來,提高學生技能。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產學結合,使學校、企業和學生實現三贏。

(二)校外導師的遴選和學生輔導與安置

產學合作的參與教師是合作執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任用具備會計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擔任產學結合的會計實踐教學企業導師工作,是教學得以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在遴選企業合作導師時應充分考慮導師的從業工作經驗、教育專業訓練情況、任教科目所修技術學分、專業教育訓練情況、個人的性格特質等。當產學合作導師確定下來並安排好會計職業訓練崗位後,方可安排學生進入相應的訓練崗位,開展對學生的職業輔導,學生經過認識、試探、準備與再適應環節,開始真正從事會計職業工作。在輔導與安置學生進行產學合作時,校內教學秘書應完成下列事項:公布產學合作招生簡章;對高年級學生闡述產學合作的教育目標及價值;接受學生報名申請;收集報名學生特點、興趣、能力資料;與學生麵談,了解學生的價值取向及意願;選擇並安排學生進入職業崗位。

同時,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為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積極利用當地的優秀的會計人力資源,聘請行業企業的會計專業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增加具有企業會計工作經曆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踐工作經曆,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製。

(三)製定產學合作計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