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產學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係的重構與實踐
財會教育
作者:汪榜江 朱芝洲 朱曉蓉
摘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以“四合作”為主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是高職高專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改革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四段梯級漸進式”和“內外結合,三層雙軌”產學合作的實踐教學體係,深化產學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係的運行和保障機製,確保產學合作有效實施,促進會計專業實踐創新改革,以適應經濟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產學合作仿真模擬會計實踐教學
對全球化、網絡化和知識化的新經濟時代,給高職會計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育部明確指出,高職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應用性人才。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高職會計學生技能與行業需求的實踐操作力、社會適應力遠不及市場的需求,嚴重製約著會計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產學結合、突出崗位能力培養是高職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出路,重構實踐教學體係是實現產學結合、突出崗位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
一、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頂崗實習失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生的頂崗實習困難重重。一方麵,企業認為財務會計信息是商業秘密,學生在實習時不能按職業崗位工作內容進行經濟業務處理,學生的頂崗實習變成體驗性認識實習,實習效果難以保證。另一方麵,企業生產麵臨經營壓力,尤其是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擔心學生頂崗實習幹擾正常生產秩序或影響經濟效益,幾乎對會計專業的實習生不接收。
(二)實踐教學環節缺乏統籌規劃,沒有形成有機整體
會計實踐教學是由多個環節、多個層次的實踐教學活動的相對獨立的教學體係組成。通過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使不同環節互相聯係、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提高專業技能,使學生具備會計崗位工作能力。但是目前一些院校的會計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相互割裂,缺乏有機聯係,沒有形成一體化。如在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單項實訓中,均包含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實訓內容,都有證賬表的實訓,但在內容及體係上相互割裂;再比如,會計電算化實訓與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實訓的內容是相同的,隻是處理手段不同。尤其是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中實踐教學附屬於理論教學,以技能考核方式開設會計實訓課程很少,一般隻有附屬於核心課程的單項實訓,受教學條件的限製,會計電算化、賬務處理等隻作為一門單項實訓課程來上,沒有將其作為綜合實訓課程,況且單項實訓係統性較差,遠達不到會計專業技能培養的要求。
(三)實訓教材缺乏仿真性、針對性,實用性差
現在絕大多數的高校會計專業選用的實訓教材是教師按實訓的目的、內容和要求,從企業中收集一部分經濟業務經加工處理編寫出來的,業務類別單一化和模式化,不能反映會計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繁雜的經濟問題,針對性不強,缺乏一套融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於一體、動態電子、立體化實訓材料,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財務會計實訓為例,一般每個參加實訓的學生配備統一的實訓素材——一本教材、一套憑證和若幹的賬頁和賬簿,實訓中缺少崗位分工,往往采用混崗方式,每個學生都完成相同的全套的賬務處理,對內部控製、與工商、銀行和稅務部門的業務關係的實訓一般不涉及或無從涉及。
(四)實踐教學條件難以滿足教學需要
師資作為實踐教學的軟件,專業課教師實踐技能薄弱,年長的教師不願意進行知識的更新,年輕教師大多從學校到學校,缺乏高等職業教育的經驗和實踐技能,習慣於駕輕就熟地來進行授課,難以體現“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職教目標,導致高職教育“普高化”、人才培養“學究化”、教學模式“學科化”的現象出現。
校內實訓基地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培養基礎,需要達到角色、環境雙仿真。如果學生的角色環境隻能模擬出企業的產供銷的業務環境,而無法模擬出會計工作的社會環境,將導致學生的社會適應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二、基於產學結合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構建
以“四合作”為主線,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四段梯級漸進式”和“內外結合,三層雙軌”產學合作的實踐教學體係,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建立互助互惠的產學合作係統,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為產業界培養實務人才、提供增值再教育服務,促進知識的更新、消化和創新,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一)構建“四段梯級漸進式”實踐教學體係
在當前大力推行產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條件下,構建“四段梯級漸進式”實踐教學體係,循序漸進地實現從崗位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崗位綜合能力三個層次專業崗位能力培養。按照“教學過程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思路,建立臨崗認識實習、單項實訓、綜合實訓(含代理記賬)和校外頂崗實習的“四段梯級漸進式”實踐教學體係,有助於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滿足社會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
第一學年著重安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參加從業資格考試,獲取崗位資格證書,同時安排一定時間的臨崗認識實習,認知職業崗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第二學年著重安排專業技能課程,通過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的單項實訓,適應會計核算崗位的初步能力;運用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軟件進行會計電算化、賬務處理等課程的綜合實訓,以企業特定的會計期間經濟業務為範本,提升學生崗位核心能力和綜合能力。第三學年通過與代理記賬公司合作,為當地中小企業代理記賬,進行雙仿真技能訓練和畢業頂崗實習,學生以全真的資料、全真的操作體驗真實的會計工作,將有助於加強學生對所學會計理論與知識的理解,完成從理論到實踐認知過程的飛躍,取得實際工作經驗,在完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專業崗位核心能力,實現專業實踐教學角色、環境的雙仿真,實現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雙導師製,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