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及其政策支持的幾點思考(1 / 3)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及其政策支持的幾點思考

理財視點

作者:徐麗軍 羅坤 桑娟

摘要: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體係的一部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並且在當前形勢下變得愈發嚴峻。本文通過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認識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作用,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以達到拓寬融資渠道、改善融資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中小企業政策支持多元化融資機製

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在2011年7月發布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對中小企業進行了新的界定,根據具體的指標和行業特點將其劃分為中型、小型和微型。截至2012年,我國中小企業達到近5 000萬戶,對GDP的貢獻達到60%,繳稅額大約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提供了近85%的就業崗位,這說明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一)融資方式單一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具體表現為銀行貸款、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商業信貸等。事實上,大多數中小企業更希望通過銀行借款來進行融資,但商業銀行為了防範風險,比較傾向於貸款給資金雄厚、信用程度高的大企業。我國證券市場以主板市場為主,主要麵向大型企業,雖然設立了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創業板,但嚴苛的上市條件將許多中小企業拒之門外,大約90%的中小企業無法通過上市實現直接融資。在我國發行企業債券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和控製,所以到目前為止,隻有少數大型國企發行了企業債券。據統計,截至2011年,我國中小企業通過銀行貸款進行融資的比例為75%左右,股票和企業債券融資隻占14%。2013年4月6日,博鼇亞洲論壇年會發布的《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中國現狀及亞洲實踐》顯示,2012年我國大約40%的中小企業獲得了銀行貸款,經營期限在一至三年、資產規模在10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的企業對融資的滿意程度較低,接近66.7%的中小企業將銀行貸款作為首要的融資方式。

(二)融資成本過高

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一般選擇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融資,但居高不下的貸款利息一直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重要原因。2012年以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40%至50%左右,隻有少數優秀企業才能以基準利率獲得銀行貸款,再加上中小企業自身條件的限製,資產總額少、經營規模小、利潤不高,缺乏可抵押擔保的資產,所以隻能獲得銀行提供的短期貸款,還需承擔較高的擔保費用。在我國民間借貸利率高達30%,高額的利息讓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另外,受宏觀經濟的影響,再加上上市費用較高,條件嚴格,上市步伐減緩,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如此之重。

二、中小企業融資與政策支持的關係分析

1931年英國金融產業委員會首先提出了“麥克米倫缺欠”現象,這是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最早認識。該現象是指資源配置沒有達到最理想化的狀態,屬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信息不對稱正是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信貸市場上,正是由於金融機構與申請貸款企業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而導致了信貸配給現象。斯蒂格利茨和韋斯曾指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使得銀行不得不采用信貸配給而不是提高利率來達到供需平衡。所以,銀行寧願選擇以較低的利率為信用好的大型企業提供貸款,也不願意選擇有風險的高貸款收益,這就導致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