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若幹思考
會計改革與創新
作者:袁立佳 李學峰 韓晨
摘要:我國會計準則體係中重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體現了國際趨同的特點,在市場中凸顯其內在價值。但就我國企業應用公允價值的現狀而言,仍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相關改進措施。
關鍵詞:公允價值配比原則會計信息質量
一、公允價值的內涵
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具有公允性、動態性和估計性的特征。公允性,是熟悉情況的雙方在自願的公平交易中所形成的。熟悉情況,是指在交易過程中不存在信息不對稱;自願,表明交易不帶有強製性;公平,則體現了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公允價值的動態性是指公允價值立足於當前交易,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種動態觀,它以活躍的市場為計量基礎,而市場的波動必將導致公允價值的波動。既可以是建立在實際交易基礎上的交易價格,也可以是建立在假想交易基礎上的估計價格。在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初始計量時,公允價值為計量日實際發生的交易價格,但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後續計量時,實際交易並未發生,也就不存在實際交易價格,此時,公允價值一般是假定的交易價格或估計價格,因此公允價值具有估計性。
二、我國現階段應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意義
(一)公允價值符合會計的配比原則
某個會計期間或某個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成本、費用相匹配,以正確核算在該會計期間、該會計主體所獲得的淨損益。企業收益的計算本應是通過收入與相應的成本、費用配比計算出來的。但是,在曆史成本計量下,企業對收入按現行市價計量,而對與收入有因果關係的成本、費用卻按曆史成本計量。這樣既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真實收益還會造成企業生產要素補償不足,生產能力萎縮。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能將成本、費用轉化為市價,達到與收入的匹配,從而彌補上述缺陷。
(二)公允價值滿足決策有用的財務報告目標
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以幫助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及其在資源配置中主導地位的確立,社會對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就促使公允價值的應用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公允價值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要想決策有用,必須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大特征,即相關性和可靠性。相對於曆史成本,公允價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場對企業資產或整體價值的評價,更具有相關性。企業在涉及到金融工具等新產品時,公允價值能反映市場對直接或間接地隱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來現金流量淨現值的估計,有助於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未來做出合理的預測,並有利於驗證其以前所作預測的合理性,更具有可靠性。
(四)公允價值有利於資本保全
在采用曆史成本計量時,如果物價持續劇烈變動,那麼企業的收益便會被高估或低估。如果物價持續上漲,則企業收益被高估的部分便是虛增的利潤,對這部分虛增利潤的分配會消耗企業的資本。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則能夠彌補曆史成本計量方法的這一不足之處,在各要素的價值表現能夠不斷地反映現實中變化了的資產價值,這樣便能保證真實反映企業的利潤,更好地保全資本。
(五)公允價值有利於更加合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曆史成本主要是對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計量,而新出現的經營活動和經濟業務中存在許多需要預算的業務,由於曆史成本對此類業務可能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並不能有效地進行會計計量,因此容易導致企業資金的流失,也使得企業的財務狀況沒有得到合理的反映。公允價值主要是對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計量,其能較為準確地計量即將產生的利得和損失,有利於更加合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既要計量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也需要計量由公允價值變動而造成的利得和損失,能夠更加合理地反映企業的真實收益狀況,其符合現代會計學對會計收益的規定。公允價值還能夠較為準確地揭露企業的現金流量情況,能夠深入地了解企業的經營能力、償還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