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FRS13《公允價值計量》披露規定的評析(3 / 3)

(四)以經常性和非經常性公允價值計量為基礎來分別披露

披露這樣的劃分,可以讓報表使用者全麵了解公允價值對當期和未來各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持續影響。經常性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是指某個準則要求或允許企業在報告期末對相關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例如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計量。非經常性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是指某個準則要求或允許企業在某些特殊業務下才進行的公允價值的計量,例如長期投資、資產減值損失、企業合並商譽等計量屬性。

三、《公允價值計量》披露的未來研究和實務啟示

1.William.scott 認為財務會計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權衡。那麼公允價值計量增加了相關性,但是降低了可靠性(Mary barth,2007)。為了使得會計信息能夠增加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有用性,從成本—效益原則出發,在表外披露時考慮提高公允價值相關性的幅度大於公允價值可靠性降低的幅度,或者保證公允價值可靠性的穩定。但前提是要對公允價值可靠性降低的來源進行識別與分析,然後定量化,從而確保采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收益大於成本。

2.重視公允價值計量的確認、計量與披露的對比實證研究,以比較確認與披露的重要性程度,可以從價值相關性、債務契約有效性等角度展開分析。假若公允價值的表內確認與計量的可靠性較低,表外披露和披露內容結構是否是一個較好的替代方法,那就可以對公允價值披露的原則性規定提供可操作性的具體指導,提高會計實踐效率,也可以緩解行業監管者與準則製定者的分歧。

3.針對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製度不完善,為了方便準則操作,對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應該有一個量化的指標。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化程度低而且地區不平衡,具體表現是政府幹預經濟較強和法律製度不完備(樊綱等,2010)。法治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公允價值具體應用的規則導向,可能比抽象的、依賴外部製度和會計人員素質的原則導向更具操作性。從微觀角度來說,公允價值應用還取決於公司風險管理和內部控製,所以公允價值計量與上述企業基礎製度的協調也是比較重要的問題。雖然我國對公允價值計量采取了比較穩健的處理,但是從國際趨勢來看,更大範圍的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是會計適應和服務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王守海等,2012),在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中不斷加強公允價值計量的實務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4.注重披露的結構和語言。中國是大陸法係國家,與IFRS根植的英美法係的製度環境有著很大的差別。大陸法係注重條文的規範性,所以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披露的借鑒應更接近中國的法規和製度的文字慣例和思維習慣,這樣會大大加強會計人員的深入理解和有效運用。而對於企業披露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時,應當在準確的基礎上簡練,不能是對會計披露準則的應付和法律責任的規避,企業要意識到充分披露的一個核心是重要性原則。

5.對特殊的銀行業公允價值計量披露的建議。公允價值提高了銀行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是對風險和收益的反映要對等,隻對收益披露相關而對風險的披露不相關,將對投資者產生很大的誤導,尤其銀行的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構成較大,是公允價值計量應用較多的行業,披露也顯得複雜,首先是銀行授信的分類與對應的會計處理有較大的區別,其次理財產品的分類也對披露有重要影響,最後銀行表外業務的複雜性也影響著披露內容。所以對銀行業公允價值計量的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將是一個重點,還有銀行業監管與會計準則製定的具體協調也有很多領域是空白。

參考文獻:

1.肖豔芳.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價[J].金融會計,2011,(9).

2.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關於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3.謝詩芬,戴子禮.現值與公允價值會計:2l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