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對第三層次的經常性和非經常性公允價值計量,企業要描述的估值程序(如,包括一個企業怎樣決定評估政策,過程以及用公允價值手段分析不同期間的變化)。
8.對第三層次的經常性公允價值計量:(1)對所有這樣的計量手段,公允價值計量的敏感性描述,不可觀察輸入值的變化(若這些輸入值變成不同的數額,將導致重大的過高或過低公允價值),如果在這些輸入值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其他不可觀察輸入值之間有內在關係,一個企業應該描述這種內在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加大或消除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不可觀察輸入值的變化。為了遵從這種披露要求,公允價值計量的敏感性描述應當至少包括哪些不可觀察的輸入值。(2)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如果改變一個或多個不可觀察輸入值來反映更合理的假設,能重大改變公允價值,一個企業應該表述這種改變的影響。一個企業應當披露這種改變的影響以來反映可能的更合理假設。基於此目的,應該根據收益和損失,總資產和負債以及當公允價值變化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和權益時的變化來判定重要性。(3)對經常性和非經常性公允價值計量,如果最大程度和最佳使用非金融資產不同於其當前的使用,一個企業應當披露這一事實以及為什麼非金融資產以不同於最大程度和最佳使用的方式被使用。
(三)按適當類型對資產和負債分類
1.性質、特點和資產或負債的風險。
2.公允價值層次的分類。
在第三個公允價值層次上,分類數可能需要更大的公平價值測量分類,因為公允價值計量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確定合適的類別的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信息披露問題應提供需要判斷。與在財務報表中列示條目相比,資產和負債的分類需要更大的分解。然而,一個企業應當提供足夠的信息來解釋財務報表的項目。如果另一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能對資產或負債進行詳細的分類,並且該分類能夠滿足上述兩個條件,那麼一個企業就可以采用這個分類標準進行信息披露。
(四)公允價值的轉換
在不同的公允價值層次進行轉換時,企業應當披露已經采用的會計政策。不同政策轉換時機有以下幾種情況:(1)交易事項發生的時間或情況變化導致了轉換的發生時間。(2)報告期初。(3)報告期末。
(五)其他規定
1.對於每類資產和負債在財務報表中不按公允價值計量,但披露時按公允價值計量,則應按上述信息進行披露。企業沒有要求按照所規定的不同層級的公允價值對重大的不確定的投入進行計量,這樣的資產和負債,企業不需要披露這個準則要求的其他信息。
2.對於以公允價值計量和發行是以不可分割的第三方信用增級的債券,發行人應披露該情況以及它是否反映在負債的公允價值裏。
3.除非有另外更適合的表格,企業應當按照IFRS準則所規定的表格形式進行披露。
二、《公允價值計量》披露的分析
(一)要求披露公允價值計量所采用的三個層次的信息
這是對財務報表的重要項目的補充信息,有利於報表使用者的理解和分析。公允價值的三個層次的可靠性是逐步降低的,不同的分類帶來了不同的估值技術,也帶來了不同的損益,國外實證檢驗得出第三層次的價值相關性最低,第一層次價值相關性最高。
(二)第三層級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要求
主要內容有:(1)從期初餘額到期末餘額的調賬;(2)估值技術裏使用的重要的輸入值的定量信息;(3)主體使用的估值過程;(4)對不可觀察的輸入值的變化和這些輸入值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變化進行敏感性分析,並對該敏感性分析進行描述性討論,此外要求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進行定量的敏感性分析(肖豔芳,2011)。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最低,原因在於估值方法和不可觀察到的輸入值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以現金流量折現模型來說,公司未來期間的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都是管理層的估計值,現金流量的風險也是估計值,所以不適合未來現金流量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和較大靈活性的企業。
(三)層次間的轉換信息的披露
對於公允價值確定的三個層次,企業管理層可以變換層次達到盈餘管理或者盈餘操縱,充分披露變換的信息是對表內確認和計量的有效補充,在最近研究銀行業的公允價值應用中,我國商業銀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主要集中於第二層次使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