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產組概念不完善
資產組屬於全新的概念,引入資產組的概念將麵臨一係列困難,主要表現為:(1)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難以確定,盡管準則中規定了確定資產組組合的原則,並指出確定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時應保持一致性,不得隨意更改,但由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方式靈活多變,各企業的特點各不相同,在確定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時,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這就增加了執行難度。(2)我國企業規模普遍不大,中小企業居多,在辨認資產組時仍然會麵臨諸多實際困難。資產組概念的運用,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現金流量預算管理水平。而我國規定小企業可以不編製現金流量表,不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但如果辨認資產組時需要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就會加大其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四)缺乏統一的資產減值確認方式
資產減值的確認方式按單個資產、資產類別、全部資產、現金產出單位等方式進行,確認方式不同,其結果也不同。由於資產確認方式的多樣性,主觀因素和不確定因素較大,企業管理當局就可以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誤導信息使用者。
(五)可變現淨值的預計主觀性過大
資產減值的核心問題是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我國資產減值準則借鑒了國際準則的做法,要求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按照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然而,公允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預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這樣就有很大的主觀性,導致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彈性過大,使計提不僅缺乏衡量標準,而且缺乏製約手段;使企業外部人員對企業的資產性態、使用價值知之甚少。同時,注冊會計師、證券監管機關、審計機關等部門對企業確認的資產減值準備再確認缺乏權威性。
(六)缺乏明確的資產減值跡象標準
(1)企業總市值小於淨資產賬麵價值時,該跡象是屬於企業整體的跡象,可能是整體資產高估或負債低估,但卻不容易明確歸屬。(2)財務狀況良好的公司,並不一定沒有減值跡象。這可能是忽略了公司一些目前正在發生或預計未來會發生的事件,而該事件對現在的財務報表沒有影響,但對未來的財務報表卻有重大影響。(3)有些可歸屬到個別資產的跡象,並不表示該個別資產必須計提減值。例如,有資產部分實體毀損使其公允價值降低達50%,但此跡象並不意味著公司必須就該資產計提減值,公司應先計算該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再決定是否計提減值。
(七)缺乏客觀的商譽減值測試
和其他資產的減值相比,商譽的減值測試尤為困難。商譽要結合其所屬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而這本身就蘊含了大量的操作性問題,資產組的所屬認定、分配的過小和過大都將直接影響商譽的減值測試結果,進而影響到公司的利潤表。
四、解決存在問題的相關對策
(一)統一計量模式
筆者認為,可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資產減值計量標準,形成統一規定,從而有利於今後製定我國獨立的資產減值準則。但這樣做必須要計算現金流量淨現值,估計各現金流出、流入量及貼現率、使用期限等,這就對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明確各資產的會計處理
現行會計準則對計提減值準備後資產的結轉、攤銷、折舊的會計處理沒有明確規定。對此,本文列舉幾項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
1.存貨跌價準備的處理。對於已按單項計提了跌價準備的存貨在結轉生產成本時,應同時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這樣處理,反映了生產的實際成本,可據此考核生產部門的業績。賬務處理為:借記“生產成本”、“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記“原材料”科目。對於按類別或整體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結轉生產成本時跌價準備賬戶不作處理,待期末,一並調整計入“製造費用”,再按企業成本核算辦法的規定,分配計入有關的成本核算對象,分錄為借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記“製造費用”科目。
2.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處理。對無形資產的全額減值和部分減值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兩種處理。對於無形資產攤銷,屬於無形資產均衡減值,應列入“管理費用”科目。而無形資產部分減值和全部減值列入“營業外支出”比較妥當。這樣,可以與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的規定一致起來,並將無形資產的減值與攤銷的會計處理區分開來。
3.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的處理。根據企業會計製度,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應計入投資收益,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會計實務中,如果計提減值準備的長期股權投資存在資本公積準備項目時,計提的減值準備應先衝減資本公積準備項目,不足衝減的部分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而並非全額計入投資收益。當長期投資的價值得以恢複,則應先計入投資收益,衝減以前計提數後的多餘部分恢複原衝抵的資本公積準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