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生敷衍著寫,怎麼辦?
有的孩子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敷衍了事,因為他覺得作業很簡單,做與不做一個樣。此時,老師是否給他設置過一個更高的台階?作業可以因人而異,讓學生以作業的“質”換“量”,滿足他的求知欲。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老師隻有洞察學生,才能“因材施教”。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雖已人到中年,卻始終不能忘懷小學老師,甚至對某一堂課發生的事情曆曆在目。
三、學生拖遝作業顯現出數學的趣味性不夠
數學是小學階段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有趣學科之一,尤其低年級數學有較強的故事性,富有童話色彩,又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作業形式自然可以豐富多樣。
1.可曾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老師可曾嚐試布置過邊玩邊做的作業?如學習了簡單的四則運算,可讓學生與家長一起玩撲克牌,算“24點”,在與家長的互動中感受數學的無窮趣味;“比高矮、輕重、大小”,可讓學生互相參與體驗,在與同伴的比較中輕鬆完成數學作業。
2.可曾“說”過、“畫”過數學作業?
老師有一個誤區,即作業都是靠寫的,可曾讓學生“說”過、“畫”過數學作業?如二年級下冊“認數”,可讓學生運用認識的“數”說一句話,也可以讓學生“畫”作業,從畫畫中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如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不妨讓學生畫一畫這樣的題目:“一串珠子按紅、黃、藍、黑的順序依次排列,第11顆是什麼顏色?”畫好後再列算式,在畫中既感受到數學作業的“趣”與“美”,又增強作業的有效性,何樂而不為?
四、學生拖遝作業顯示出作業評價的“不給力”
“人性最深刻的稟賦就是賞識的渴望”。寫了作業渴望得到老師的賞識,是學生寫作業的最單純動機,也是最直接的動力。
1.可曾在作業中找出閃光點?
老師是否留意一些學生拿到作業本的第一反應是看自己作業本上的批語,可見老師留給學生的批語對其而言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優”或“良”的等級,他們期望老師更多的鼓勵。而拖遝作業的學生如果習慣在老師的批評聲中完成作業,則他們也就不敢奢望老師會給他什麼表揚。其實每位學生都有可取之處,隻是他的閃光點沒有發現而已。
2.可曾讓學生參與過自評與互評?
學生的作業往往都依賴老師評價,低年級老師更是放不開手,老師可曾想過,現在的學生哪怕是低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都很強,自評與互評正是學生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學生通過自己眼光評價自己與同伴,可以更直接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更有動力改變自己。
都說學生的世界是最天真的,可老師總用成人的眼光苛求學生,用成人的行為“傷害”學生。“過而改之,善莫大焉”,於年少的學生少一些批評與“傷害”,多幾分寬容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