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1 / 2)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曹娟珍

摘 要: 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的過程,還是學生逐步形成技能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過程。數學作業對檢查學生學習效果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老師因此以學生作業的質量“定位”學生,本文就拖遝作業的現象分析原因。

關鍵詞: 學生作業 拖遝 思考

作業是學生反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徑。“好學生”的作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中等生”的作業給人“孺子尚可教也”的感慨;“差生”的作業給人“朽目不可雕也”的感歎。而個別拖遝作業的學生麵對老師的批評,卻總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這幾年本人一直擔任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任務,由少數學生拖遝作業的行為引發了幾點思考。

一、學生拖寫作業映射出老師自身魅力不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無聲的教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教師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與學生的相處中樹立起來的。學生把老師當做可親可敬的師者,才會把作業當做“自己”的事做;相反,學生感覺寫作業是件“額外”的事,能拖則拖,能賴則賴。

總以為學生拖遝作業都是學生的錯,“受傷”的總是學生。可是,老師從自身找過原因嗎?

1.可曾俯下身來,換位思考?

老師做久了,麵對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自然而然擺出一副神聖不可侵犯的姿態,對於個別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是缺乏耐心,老師可曾顧及學生的內心感受?

2.可曾“花言巧語”,耐心開導?

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老師的人格魅力同樣體現在“花言巧語”上。

在學校,老師是與學生親密接觸的人,老師無意間的一言一行都會或好或壞地影響學生,某一句話會讓學生刻骨銘心。可是,老師有時候往往會放大孩子小的過錯,麵對那幾個缺乏自覺性、缺少自控力、拖遝作業的學生往往隻是義正詞嚴地數落與訓斥,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產生較強的排斥性。老師可曾想過是否真心開導過他們的過錯?

二、學生拖寫作業折射出孩子個性的多元化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先天遺傳、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個人經曆不盡相同,導致其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麵必然不同,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人的“多元性”才折射出人性的多姿多彩:或活潑聰明、或少年老沉、或貪玩調皮,或慢條斯理……即便是同一學生,他的智力水平在不同方麵也表現出極大的差異,老師可曾仔細分析過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過不同對策?

1.學生不會做,怎麼辦?

有些學生思維稍慢,做事不急不躁、左顧右盼,遇到這樣的學生,老師是否急著批評過?拖遝作業縱然是學生的錯,但老師可以告訴他:隻要你好好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完成。假如學生真的有難題,不妨當麵輔導,這樣雖然花費了老師一定的時間與精力,但可以更好地改進老師自身的教法,為今後課堂教學提供借鑒,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