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北側的雙塔寺處於道路中間,經市人民政府決定,拆除雙塔。1956年7月正式開工著手打通西單到複興門路段,拆除舊刑部街(見圖106)、臥佛寺街與報子街、邱祖胡同之間的房屋2500餘間,與複興門外大街(見圖107)貫通,於1957年9月竣工。1958年又從東單至建國門拆除原觀音寺與裱褙胡同之間的房屋3000餘間。同時,還拆除了東西長安街上的有軌電車軌道,將全部架空線路轉入地下。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後,東、西長安街拓寬,成為寬闊的十裏長街,街道平坦寬闊,為國家慶典遊行閱兵場所。
朝阜路西起阜成門,往東經西四、故宮北側、東四至朝陽門,長7公裏。朝阜大街形成於元朝的至元年間(1267─1274年),幾乎與北京城一樣古老。這條大街原分東西兩段,中間是宮廷禁區不能通行。它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沿途集中了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世界文化保護遺產1處——故宮。在一條街上薈萃了如此眾多的古代及近現代的曆史文物古跡,這在世界城市建築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為了疏通東西交通和開辟北京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1956年對朝阜幹線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展寬了路麵,改建了北海大橋,打通了美術館前街。改建後的朝阜路路麵寬14~20米,成為橫貫市中心的第二條東西交通幹線(見圖108)。
在近郊,主要道路建設的項目有機場路——最初是為配合酒仙橋工業區的建設而修建,從東直門通至酒仙橋,1956年建設首都機場,這條路也隨之延長至機場。另外,還有朝陽路、南中軸線、昌平路、西頤路、東西長安街的延長線,以及三環的東段、北段和東南段等。此外,結合新興文教區、行政辦公區、居民住宅區的建設,又修建了許多新道路。如月壇南街、南禮士路、展覽路、三裏河路、學院路、學院南路、成府路、清華東路、清華南路、和平東路、和平西路、和平北路、西大望路、光華路、工人體育場北路、東大橋路等。
1953-1966年期間,北京城區不僅道路建設得多,而且道路的質量和結構也有較大的提高。幹道的車行道寬度從7~9米提高到14~21米,路麵結構從級配砂石改為瀝青和混凝土;路燈開始采用新光源,白熾燈逐漸被高壓汞燈、高壓鈉燈所代替;道路與道路的立體交叉開始建設。在道路橫斷麵上,多數采用“一板塊”形式,朝陽路改建時,采用了“兩板塊”形式。考慮到北京自行車多,以及緩解快慢車混合的矛盾,1957年北京還建成了第一條“三板塊”形式的三裏河路。
(三)1966-1976年的道路建設
在這10年中,由於政治上的動亂,北京的道路建設處於無規劃、無指導的混亂狀態,道路建設進展緩慢。城區和近郊主要道路新建的項目有:結合地鐵一期工程新建的從西便門至東便門的前三門大街、天壇東路、京密引水渠濱河路、京周公路、首都體育館南路等;翻新擴建的有:宣武門外大街、五棵鬆至豐台的道路等。
1966年開始,北京修建了立體交叉橋。首先在京密引水渠濱河路與西郊機場路、阜成路相交處,建立了兩座半互通式立體交叉橋。1974-1976年又建成了複興門、阜成門、建國門等立體交叉橋。
複興門立交橋是長安街與西二環路的交叉樞紐,是北京城區第一座立交橋。按照規劃意圖,在二環路與各放射路的相交路口,均建成立體交叉。複興門為二環路與複興門內外大街相交處,亦為地鐵一、二期線路的交彙處,因此必須首先修建複興門道路立交,以配合地鐵的施工速度,該立交橋建成於1974年10月。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城市公路橋梁設計建設跨上了一個新台階。
由於地方投資不足,市區道路隻能結合京郊各公社的農田基本建設,以“民辦公助”的形式修建了一批近郊區道路,如亮馬河路、安立路、北四環路、南旱河路、豐台北路等。
二、1978年以後的道路建設概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市道路建設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逐年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建設的速度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