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狂人王文勝
快樂坊
作者:劉琛
王文勝今年50歲,家在河南省獲嘉縣元村鎮小王莊村。父親是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教師,卻不幸英年早逝。1985年,初中畢業的王文勝,按照當時的政策接班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雖然起點低,但王文勝是個自強上進的人,他頑強地參加自學考試,幾年下來,取得了4個文憑。近年來,他多次調動,但調來調去,從沒有離開過農村學校,而且所任教的學校一所比一所條件差。
一個偶然發現讓他徹夜難眠
有一天,王文勝發現農村學校的教科書用紙越來越好,印刷越來越精,內容卻越來越少,書價越來越高。而真正開始思考教科書循環使用問題,則與他的一個偶然發現有關。
每年開學的時候,身為班主任的王文勝,都要代收學生的學雜費,那時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寬限幾天收費的請求。1997年9月,一個叫耿尚潔的學生,在他多次催交學雜費後交上來一把零鈔,說:“王老師,這錢是借來的。”她頓了頓又說:“我家還住著小土房呢!”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王文勝的心。當時,由於書價和學雜費猛漲,身邊的很多孩子因家庭貧困麵臨輟學。他算了一下,一百多元的學雜費中除了22元的雜費,其餘都是書費。他突然想到,很多課本用過一學期後還是新的,賣廢紙既可惜也值不了幾個錢,如果能把用過的教材拿過來重複使用,孩子們不就用不著購買教材了嗎?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就不至於因買不起書而輟學了嗎?這一發現令他徹夜難眠。
王文勝還發現,像美術、音樂、思想品德等課本,一學期下來往往都是七八成新,賣廢紙才幾分錢,太可惜了。他想,如果上一年級學生用過的教材讓下一年級的孩子接著用,豈不更節儉。
王文勝粗略地算了一筆賬:目前我國在校學生有近2億人,以每個學生一年兩學期用10冊課本計算,一年就要用課本20億冊以上,按每人每學期課本平均重2.5千克計算,消費紙張達55萬噸之多,而生產1噸紙要用20多棵大樹,55萬噸紙就要砍伐大樹1100多萬棵。此外,生產1噸紙需要消耗100噸淨水、600度電、1.2噸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
如果課本循環使用5年,可節約528萬噸文化紙。造紙是重汙染、高耗材行業,如果課本用量減少,不就可以少生產、少排汙了嗎?
為環保事業奔走呼喚
王文勝賬越算越坐不住,他決定立即行動!但他跟一些同事、領導談了自己的想法後,他們說王文勝是癡人說夢,不切實際,說教科書循環使用是個大工程,需要政府巨大的投入,也給老師增添了麻煩。
在王文勝的耐心說服下,他所在學校的校長決定支持他的想法,並開始了實驗,但很快因為巨大的壓力而放棄。這讓王文勝意識到,思想指引行動,他得寫文章宣傳節能,走出去宣傳環保,宣傳人類保護資源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1999年1月,王文勝寫的《對現行中小學課本使用的一些建議》在報上發表,建議重複使用教科書。接著,他又發表了《課本重複使用芻議》《教科書循環使用利國利民》《愛在最深處》《誰能幫我圓夢》等文章,不斷豐富完善他的教科書循環使用理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分離課本所有權和使用權;教材編審設綠卡,改變目前教材和練習冊不分的現象;建立一套完善的書本保管、使用製度;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推廣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