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翁,滴塑“玩”出大名堂
快樂坊
作者:立冬
退休後重拾兒時愛好
於士華原籍天津,6歲那年隨經商的父親移居重慶,住在南岸區龍門浩一帶。由於緊鄰長江,於士華很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到江邊玩耍,他最喜歡做的是玩水、踩沙坑,跪在濕漉漉的沙子上修城堡,比著看誰的城堡漂亮,有時還打打沙仗。
那時候,於士華做出的城堡在小夥伴中是最漂亮的,可惜的是,江水一旦漫過來,城堡很快就被抹平了。花了不少心血的作品,一分鍾之內就被摧毀,這讓於士華有些懊惱。幼小的他開始琢磨如何把城堡保留下來。
那時,於士華和家人住在一座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裏,每年都有燕子到屋簷下築巢。於士華發現,燕子用木棍、枝丫、草等搭好巢的主要框架後,還會飛出去銜一些濕泥回來,將泥土一點一滴放在樹杈間,把枯草和木棍粘合在一起,慢慢地將那個空窩變成了結實的巢。
看到燕子自由築巢的過程,於士華學燕子的辦法,從外麵找來水泥,用水攪拌均勻,拿來一張紙,用木棍戳些水泥,往紙上滴一滴,幾分鍾後,水泥凝固了,他又在上麵滴上一滴,水泥凝固的麵積變大,他很快就滴出四麵牆壁,又在一麵牆壁上開了個洞做成窗戶,忙活了兩天,於士華做成了人生中第一件被他後來稱為滴塑的作品,作品雖然粗糙,他卻愛不釋手。
1949年底,飽受戰爭創傷的重慶迎來了解放,於士華分到一家工廠做統計師,工餘時間,他仍很喜歡做他的滴塑作品,他為小白鼠做的兩層小洋房讓新婚妻子喜歡得不得了。此後的日子裏,無論生活發生什麼變化,於士華都沒有丟掉這個愛好。隻要有空閑,他就會找點水泥,慢慢堆,細細做,一做就是幾十年。
用水泥“滴”出童話世界
退休前,於士華做滴塑用的是灰色水泥,弄出來的作品有些暗,他很不滿意。有一次,於士華到外麵買材料時,竟發現有賣白水泥的,不由一陣狂喜。他買了一袋回家,開始用白水泥創作,做出的作品果然漂亮了許多。於是,於士華的材料升級成了白水泥。
於士華發現,水泥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用水泥做橋,橋的攔杆很細,容易破碎。如何才能讓橋梁變得既堅固又美觀呢?於士華做了各種嚐試,始終沒找到好的辦法。
有一次,於士華和老伴散步,看到地上有段銅絲,趕緊撿了起來。於士華平時就有撿廢品的習慣,很多小東西在他手裏都能變廢為寶。於士華把銅絲帶回家,做橋的欄杆時,他把銅絲裹在裏麵,外麵滴上水泥,水泥凝固後欄杆變得既堅固又有韌性。這一發現解決了於士華技術上最頭疼的問題。
退休後,於士華開始憑記憶創作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家人居住的老房子,因為構造較為複雜,做得很辛苦,創作過程中要克服許多技術難題。在做房子的廊柱時,他選取了多種材料來試,都不太理想,後來,他找出一根廢棄的圓柱形眼鏡腿,裝上去效果竟很好。
在創作這個作品中,於士華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因此做得極為用心。半個月後,這座青磚灰瓦、爬滿了葡萄的院落做成後,於士華竟摟著它痛哭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