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財務報告分析》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
自2009年9月起,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成立了有企業專家參與的課程團隊,對《財務報告分析》課程改革進行了長期的實地研究。企業專家負責工作過程的深度調研和指導,保證課程內容的職業性;學校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實施。具體改革思路是:首先,進行社會調研,做好職業崗位群的工作任務分析,以其所需的職業能力確定課程的培養目標;其次,按工作過程對來源於行業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行序化整合,形成任務學習的教學項目內容;最後,開展行動導向的課堂教學實施,完成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進行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確定課程目標
《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組在企業專家參與指導下,對財務分析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等進行廣泛調研,從課程的源頭進行改革,明確地定位了課程目標。根據調查,每個企業都要進行財務分析,但並不是每個企業都設有財務分析崗位。在西方資本市場上早已出現財務分析師職業,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對財務分析師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網上各大招聘網站都有財務分析相關崗位的招聘信息。主要職位有:財務分析員、財務分析師、財務分析專員、財務分析經理等。從事財務分析工作的人員,一般先從事基礎的財務分析工作,積累一定經驗並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後,成為企業的財務分析師、財務分析專員、財務分析經理、財務經理等。可見,財務分析工作有一條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發展規律。按照這一職業發展規律,讀懂企業的財務報告資料,做好財務報告分析,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不僅財務分析是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的考試內容,而且《財務報表分析》也是特許財務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Analyst,簡稱 CFA)資格考試課程之一。
因此,高職院校開設《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目標的定位:從最基礎的財務報告分析能力入手,培養學生分析財務報告、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綜合的財務分析能力、預測公司財務收益和風險、提供財務建議和決策支持的能力;撰寫分析報告的能力等。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和溝通、協調、合作的社會能力以及滲透其中的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最後為學生提供由財務分析員到財務分析師再到財務分析經理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
為了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圍繞職業能力的形成,將典型的財務分析工作過程進行教學處理,以工作過程的展開順序為依據,整合序化課程項目內容。
財務分析工作是以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為依據,采用專門方法,係統分析和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情況,借以幫助利益關係主體改善決策。其工作過程如下:(1)明確分析目的(不同的分析目的,決定不同的分析內容);(2)列出分析計劃;(3)搜羅分析依據(主要包括:被分析單位的會計報表、審計報告及其他相關資料);(4)具體分析並得出結論和建議;(5)撰寫分析報告。財務報告分析是財務分析的一項基本工作,也要遵循這一工作過程。
基於上述財務分析工作過程,《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組幾經研討,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從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完成複雜工作任務”的能力發展需要出發,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術,在工作要求和學習內容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係。確定本課程的內容框架為“工作認知——基本方法(工作所需方法)——各項報表及資料分析——綜合財務分析——撰寫財務分析報告”。按照這一框架充分考慮到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維特點,遵循能力遞進式的項目序化方式,設計了10個項目22個學習性工作任務作為課程內容。
《財務報告分析》課程具體項目內容相互聯係、層次遞進。先是認知財務報告分析工作,緊接著根據工作過程圍繞具體財務報告資料進行分析,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各項報表、報表附注及其他相關資料的分析;然後擴展到專項財務分析,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等的分析方法進行專項闡述;最後是綜合財務分析,闡述如何運用杜邦分析法、效績評分法等對企業的綜合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和麵臨的風險等進行分析,直至寫出財務分析報告。在每一個教學任務中,都以企業的財務報告分析實例設計學習情境,以這些情境為載體實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