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夢:嫩芽初放吐新綠
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有了前行的方向,有了追尋的目標,但如何尋找到從此岸到彼岸的渡船,尋找到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那支長篙?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深陷於教材解讀的困惑、教學實施的彷徨、教學反思的掙紮之中。就在我苦於沒有專家引領之時,我幸運地遇到了特級教師曹慧校長,並成為她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從此,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我不再是一個人孤單地行走,我有了導師,有了團隊,有了更為執著的力量。在之後的日子裏,我多次觀摩名師會課活動。名師薈萃的課堂,帶來的是教育思想的盡情釋放,在揮灑自如與個性抒發中,在起承轉合與舉手投足間,名師們詮釋著熱愛與積澱的力量,專家、學者的領航讓我在頓悟間愈發明確了飛翔的方向。
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課堂,自我診脈,冷靜思考。在最初的日子裏,我用錄像設備錄下我每節課的授課過程,回家後進行回放,尋找問題。整整一個月,我發現了不少問題:語言缺乏魅力,課堂缺少活力,教學機智不夠,教材解讀不到位,數學思想的體現比較單薄,課堂整體缺乏一種立體感與厚重感。針對這些問題,我開始了課堂實踐的改造,從平時的每一節家常課開始打磨,把每一節家常課當作公開課來思考、設計、實踐、研究,並主動邀請教研員、導師、同事來我的課堂指導把脈,幫助我改進。這個過程讓我經曆了鳳凰涅槃般的淬煉,顛覆了我的教學觀念,使我的課堂麵貌煥然一新。2011年5月,在句容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評優課中,我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獲得了一等獎,這次課堂教學競賽成為我日後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起點。
2011年8月,我被調入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學工作。在新的工作環境裏,我憧憬著能登上一個更高的平台,開闊視野,提升素養,豐厚內涵。同年12月,我參加鎮江市第十九屆小學數學“新秀杯”賽課並獲一等獎,這次賽課讓我對課堂有了新的領悟:教師腦中要有教案,心中要有教材,而更為重要的是眼中要有學生。課堂上人是第一要素,要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就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做適合學生發展的“頂層設計”。
2012年5月,我在句容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獲一等獎,繼而代表句容參加鎮江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但在八項全能的競賽中因為一項筆試分數的影響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未能取得省賽的資格,這成為我至今仍抹不掉的傷痛。但通過這次基本功競賽的錘煉,我的專業素養有了質的提升,在備賽的三個月裏,我對蘇教版一至六年級全套數學教材進行了梳理,努力把握整個教材體係,希望自己能夠站得高、望得遠、思得深,能夠深入淺出地處理教材。我對第二學段每個單元的新授課都進行了獨立備課,嚐試進行更完善的個性化設計,希望能上出我自己的思考和風格。我反複研讀2011年版新課標,認真鑽研教育學、心理學。在那段日子裏,我埋首於理論的研修,躬耕於課堂的實踐,將反思勤付筆端。那次基本功競賽可以說促成了我在專業發展上的“脫胎換骨”。我對自己說:要做一個有生命質感的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成長,創造一個收獲教育幸福的人生!
追夢:東風發我枝上花
2012年6月19日,我永遠記得那個陽光燦爛、幸福滿懷的日子。這天,首批教育媒體名師工作室落戶我們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學。“今天,感謝學校顧明校長費盡心力為我們搭建了這麼高的一個平台,感謝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幫我們圓了這個多年的夢,感謝張俊平、沈本領、姚亮三位名編導師,在我們春小成立了語文、數學、藝術三個工作室,讓我校16名教師能夠有幸成為工作室的首批成員……”這是我在工作室啟動儀式上作為成員代表所做的發言,也代表了我校16名工作室成員的心聲,名師工作室的掛牌也意味著我省教育專業媒體與農村基層學校結對互助這一嶄新模式的構建。這麼高、這麼好的平台讓我在之後的兩年裏獲益無窮,我的專業成長上了一個台階。我多次主動與導師們聯係,邀請他們為我們的課堂把脈,向他們請教一線教師該如何有效閱讀、開展研究、提升表達。導師們傾心指導,真情關注,時時鞭策,並給我提供了曆練、展示的舞台。2012年12月,在工作室的第一次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我與特級教師周衛東同課異構《找規律》,第一次零距離地領略到了名師的風采,找到了與名師的差距。我深深地體會到:名師貴在他們的思想,貴在他們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成為自己,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