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入淺出:學生自主生長的有效教學路徑(1 / 2)

深入淺出:學生自主生長的有效教學路徑

課例評析

作者:丁維虎

【關鍵詞】深入淺出;自主生長;有效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59-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我國計算機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談浩強說:“現在衡量人才的標準,已經由知識的積累改變為知識的探索與創造。”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生長而教。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隻關注知識技能的教學,片麵追求課堂表麵的熱鬧,而不關注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和數學學科價值的彰顯,這其實忽視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主生長。

筆者認為,數學教師鑽研教學要“深入”,即深度研讀教材,抓準學科內容特質,深入分析學情,把握學生實際;表達教學要“淺出”,即不僵化思維,堅持人性化、簡約化的設計安排,使得課堂“深入淺出”,這才是促進學生自主生長的有效路徑。現以蘇教版四下《多邊形的內角和》的“一課三研”為例,談談筆者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一、一課多教的過程回顧

1.課例第一稿的設計與教學嚐試。

第一次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注意體現“做數學”的理念。首先讓學生在三張長方形紙片上用剪刀分別剪掉一個角、兩個角和任意個角,得到不同的多邊形,然後開放思維,引導學生研究所得多邊形的內角和。探索過程中,筆者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經曆生成過程,積累探究經驗,思辨“為什麼分得的三角形的個數會比邊數少2”,力求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筆者還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出示分割點在多邊形內部或一條邊上的兩種情況,分別從歸納和演繹的角度引導學生得出同樣的結論,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結論的認可度。在應用過程中出示問題:(1)今年是2015年,張強要設計一個內角和為2015°的多邊形圖案,這可行嗎?理由是什麼?(2)張強要設計一個內角和為2160°的多邊形圖案,你認為可行嗎?這是個多少邊形?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這次教學中,學生對“剪角”活動本身感興趣,但對“剪角”的意圖是得出不同的多邊形,以便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興趣欠缺。同時,導入環節耗時過長,致使探究規律所需的時間難以保證。另外,學生求內角和最先運用的是“量角求和法”,對“連線轉化法”的認可度不高。因此,本課例後半程探究規律易為“無源之水”,很多學生發現不了規律。

2.做出針對性改進的第二次設計。

針對首次教學中暴露的問題,筆者試圖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在安排學生說思考過程的同時,課件演示剪三角形紙片得出不同多邊形的過程,一方麵壓縮學生的剪紙操作時間,另一方麵強化三角形作為新知生長點的作用,同時滲透三角形與其他多邊形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且強化“連線轉化法”的技能鋪墊。在組織學生研究四邊形時,插入思考要求——“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推導”,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而引導學生對“量角求和法”和“連線轉化法”進行比較,提升學生運用“連線轉化法”的自覺性;增設讓學生“單獨研究五邊形”這一環節,通過比較和課件演示,強化畫輔助連線的技巧,為學生研究其他多邊形的內角和夯實基礎。筆者還注意在組織探究過程中去掉“思辨”環節,把不同的連線方法放到練習中呈現,以保障學生探究、發現規律的時間。

在第二次教學中,學生能主動運用“連線轉化法”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並得出了相應的數據,但學生還不善於總結與表達,不能根據數據說出發現、尋找規律,而且導入時間過長,擠占了學生探究的時間。

3.顯重點、抓“生本”,引導“發現”再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