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不確定”中尋找生活智慧的文化之旅(1 / 3)

在“不確定”中尋找生活智慧的文化之旅

課例評析

作者:鄭會敏 廖聖河

【關鍵詞】不確定;生活智慧;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56-03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六下的一篇課文,是知名作家林清玄寫的一篇散文,記敘了種樹人、桃花心木與“我”之間的故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教學設計從導入的調查到感知的推理,從解讀的設問到升華的啟示,一環扣一環,一疑接一疑,讓學生在“不確定”的氛圍中感受無常的道理。下麵,我們依照王崧舟老師的教學流程進行簡要賞析。

一、導入:以“調查”為依據,學情導向,步步激趣

北京教育學院季蘋老師說:“學生調研是提高教與學的質量的前提和必要途徑。”王崧舟老師采用問卷調研的方式,提前了解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情況。三個問題通俗精煉,卻向學生傳達了文章的結構和思路:一是你認為作者寫作目的是講故事還是說道理?二是你讀懂了這篇課文所講的道理了嗎?三是你喜歡這篇課文所講的故事還是道理?根據該班學生的回答情況做出的統計結果如下:所有學生認為林清玄寫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講一個道理。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讀懂了這個道理,另外,相對於故事而言,有百分之七十七的學生更喜歡文章揭示的道理。

麵對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讀懂了文本的現狀,王崧舟老師幽默地回應說:“我有點糾結……我心裏說麻煩來了!你瞧,我還沒上這門課呢,咱們班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已經完全讀懂了這個道理,我這個課還用上嗎?要上,給個理由,要不我真走人了,把你們晾在這兒。”此話一出,巧妙地化解了學生麵對這位“陌生又熟悉”的新老師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距離,同時學生聽課的願望愈加強烈了。

二、感悟:用“道理”做引子,追問推理,層層深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的目的在於學,因此要堅持以生為本,教服務於學。圍繞文中“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這看似簡單的道理,王崧舟老師先設計了四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而後順著道理引出故事,又提出了兩個問題。這六個問題分別是:1.林清玄讓我們麵對的是怎樣的生活?2.在不確定中生活的好處有哪些?3.對於不確定生活帶來的好處你有什麼疑問?4.如何讀懂文中的“不確定”?5.種樹人是怎樣給桃花心木澆水的?不確定在哪裏?6.為什麼要不確定地澆水?

每一個問題都緊扣“不確定”這一主題,前一個問題是後一個問題的鋪墊,後一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延伸。學生每次答完問題,王老師常常習慣性地詢問一句:“你確定?”他似乎是有意呼應主題。最精彩的部分當屬第三個問題的提出,當學生堅定不移地相信不確定的生活能使人經得起考驗、能使人獨立自主、能轉化能量、能促進生長時,王老師“毫不留情”地將一盆冷水潑了過去:“你們太容易上當受騙了,孩子們!”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引導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到第四個問題時,王老師表麵上假裝向學生“求救”:“我很為難,不知道怎麼讓你們讀懂‘不確定’。誰能幫幫我?”這實際上是有意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挖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在王老師的追問下,學生逐漸認識到可以通過聯係上下文和實際生活來解讀文本,進而為後麵學習澆水故事和拓展課外知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