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不確定”中尋找生活智慧的文化之旅(3 / 3)

生:層層設置懸念。(齊讀)

師:現在我們還知道,林清玄之所以能夠把這個故事寫得那麼富有吸引力,就是因為他用了這樣的方法,讀!

生:層層設置懸念。(齊讀)

師:這層層設置懸念最後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哪裏?

生9:道理。

師:而這個道理的核心就是——

生:不確定!(齊答)

師:好,我們又一次讀懂了“不確定”。當然,我們都是聯係課本來讀懂“不確定”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有個學生建議說不僅要聯係課文,還要聯係生活實際,對吧!

…………

當學生的自我定位轉化為讀者時,自然而然拉近了與作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鑽研文本的過程,便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王老師不僅關注到作者在三處“奇怪”中傾注的情感變化,也在努力實現這群學生讀者的感同身受,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討論與解答、思考與感悟的氛圍中學生更能深刻領悟層層設置懸念的寫作手法,王老師在這部分的總結也是相當精彩:一是讀寫結合,完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二是揭示了層層設疑的方法能增強文本的吸引力;三是巧妙地把學生的關注點重新拉回到“不確定”;四是為下個環節——在文化語境下品讀“不確定”做好了鋪墊和過渡。

四、升華:化“無常”為平常,禪法釋理,漸漸醒來

著名教育家李霽野曾說:“人生確是無常的,不過人生的可愛處也多半就在這無常。”王崧舟老師認為“無常”就是“不確定”,“不確定”就是“無常”。如若直接告訴學生“無常”的道理,學生未必理解,王老師是這樣給學生設計的:

訴說自己生活的“不確定”→傾聽文化名人的“不確定”→想象體會“不確定”的不幸→重溫文本中的“不確定”→感知挫折與痛苦的意義與“有時性”→在歌聲中領悟人生的無常。

這裏,“無常”的引入是循序漸進的,也是潛移默化的。無論是“茶聖”陸羽,還是六祖慧能大師,抑或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們童年生活的“不確定”無疑給學生心中留下幾分傷感與同情,學生始終不願也不敢將這種不幸假想在自己身上,王老師也真情流露道:“那樣太過殘忍!”那麼,三位大師是如何麵對生活中的苦難與挫折的呢?王老師向學生展示了他們的努力與成就,不禁讓人稱讚和欽佩。學生明白了“不確定”的意義,懂得了痛苦、失敗、危險與貧窮的“有時性”,徹悟了人生就是無常的道理,學生再去讀林清玄反複強調的“不確定”,一定會有更深的感觸。

回顧整節課,王崧舟老師帶領學生三悟“不確定”。首先,直接呈現道理初悟“不確定”;其次,聯係課文二悟“不確定”;再次,聯係生活實際深悟“不確定”。學習範圍由小到大,認識程度由淺入深,感悟能力由低到高。最後,王老師以一首名為《醒來》的佛教歌曲收尾,寓意人生是無常的醒來,與教學內容相得益彰。

我們忍不住又去回放這首《醒來》。聽著、想著、品著、念著,我們感覺王崧舟老師不像是在上課,這畫麵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帶著一群初長成的後輩踏過人生的起伏、經曆生命的無常到最終尋得生活智慧。

(作者單位: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