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什麼不確定?”“不確定還在哪裏?”“從哪兒表現出來?”在王崧舟老師一步步啟發和誘導下,學生很快總結出種樹人澆水的日期不確定、澆水的量不確定、澆水的時間不確定。王老師並不滿足於此,要求學生加一個總起句,將澆水的不確定用完整的話表達出來。令人感動的是,點了三名學生回答,他們都沒有回答上來,王老師仍在努力鼓勵和點撥學生,堅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話說出答案,這與他一貫主張的以發展學生的言語生命為核心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三、細究:把“奇怪”當懸念,探討求證,躍躍欲試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道理,認識道理背後的寫作手法,王崧舟老師把學生的關注點從種樹人引向了作者、從客觀上樹的生長轉移到“我”在認識上的變化。他問:“這個道理重要嗎?非常重要!但是,你們發現沒有,很有意思的是,林清玄一開始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是嘛,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默讀課文,尋找證據,來發現林清玄遲遲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哪些地方讓你發現這樣的蛛絲馬跡?”學生很快發現了“奇怪”“越來越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這三處層次上的變化,王老師順勢提問:“林清玄為什麼要反反複複寫這個‘奇怪’,你們覺得有這個必要嗎?”他組織前後四人小組展開討論,當學生的發言一次次偏離主題時,王老師是這樣引導和點撥的,請看片段:
師:林清玄為什麼要反反複複寫這個“奇怪”?
生1:為下文的道理做鋪墊。
生2:為了強調突出這個道理。
生3:其實是要設問整篇文章,前麵他說他感到奇怪,後麵種樹人才會跟他講他是怎麼澆水的,才能講出這個道理,也是在為下文做鋪墊。
師:孩子們,你們非常善良和體貼,你們都在替作者著想,你看,林清玄要為道理做鋪墊,最後把這個道理凸顯出來,寫了很多“奇怪”,是嗎?你們都在替作者著想。但是,我提醒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們說林清玄寫這篇文章是寫給他自己看的嗎?
生4:給我們看的。
師:對,給你們看,你們是誰?
生5:我們是讀者。
師:對,這個詞很專業。我們是讀者!那麼我想問一下,當林清玄寫到自己感到奇怪時,作為讀者的你,會不會跟著他一起感到奇怪?
生5:會!
師:當然會,這個時候你想幹什麼?
生5:想接著往下讀。
師:我們再來看,(轉向生6)你也是讀者,是嗎?我問下你真實的感受,當你讀到林清玄說他越來越感到奇怪時,你是讀者,你會有什麼反應?
生6:繼續往下看。
師:你也是繼續往下看,因為你也越來越感到奇怪。好!來,(轉向生7)你也是讀者,當林清玄說自己感到更奇怪時,你是不是也跟著他一起感到更奇怪?你想幹什麼?
生7:我想繼續研究下去。
師:你想繼續研究下去。好,你也想繼續讀下去。你們發現沒有,原來林清玄一次又一次寫自己的奇怪是在吊誰的胃口?
生8:讀者。
師:原來是在吊讀者的胃口,吊一次不夠,吊兩次,吊兩次不夠就吊三次,最後把讀者的胃口都吊到哪裏?對,道理上,這樣的寫法,我們把它叫作——層層設置懸念。現在我們知道了,你要把一個故事寫生動、寫具體,你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