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與兒童相遇
課例評析
作者:宋曉麗
【關鍵詞】兒童;發現;文本品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54-03
教育是一種心智與情感的守望,更是一場生命和世界的相遇。在我看來,教育過程就是兒童與未知世界的一次邂逅,美妙與否,要看他(她)自己的興致,也要看身為導遊的教師的情趣。為此,我提出“發現語文”的理念。我讚同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在語文閱讀方麵“引導—發現”的模式,並由此獲得啟發。但語文的內涵與外延遠不止於此,無論在智慧還是情感方麵,教師確實可能長期擁有優勢,但絕不可能始終在所有方麵一直走在兒童前麵。我想,“發現—引導—自我發現”可能更加切合人的身心發展需求。
基於發現的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兒童用心與世界相遇,其核心與指向是智慧與情感的發現。缺少智慧,則教學無價值;沒有情感,則教育無意義。美國教育學家帕克·帕爾默認為“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指出,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三個兒童的相遇:書中的兒童、教室裏的兒童以及作為教師的兒童。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認為,語文教學的時空裏,其實存在著三個世界:文本世界、兒童世界和教師世界。而事實上,當這三個世界相遇、碰撞、融合時,就創生出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常常被規定的內容和任務所困,但也因此更加期盼與兒童一起漫遊和發現的行程。我相信,萬川入海,兒童在漫遊中最終能夠抵達理想的境界。
《桂花雨》是蘇教版四上的一篇課文,節選自現代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故鄉的桂花雨》,在一場“桂花雨”中,我應該怎樣和兒童相遇,再帶著兒童一起去發現生命之美呢?
一、想當然的預設:一次無法實現的直達
解讀文本的過程是讀者同文本及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教師必須高度關注文本產生的背景,準確把握和深刻了解文本呈現的意味和情趣。為了“三個兒童”的美麗相遇,我預設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重點句子和標點符號的朗讀感悟,體會文中桂花雨的“香”和作者童年的“搖花樂”;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這句話的意思,體悟作者字裏行間的思鄉之情;4.激發學生對作家琦君的作品的閱讀欲望。
【教學片段一】
師:我就是這樣急切地盼望搖桂花,樂得我呀,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揚揚、漫天飛舞地落下來了!落在你的頭發上,你都成了桂花仙子了;落在你的眼睛上,啊,好可愛啊;落到了你的嘴巴裏,嚐嚐,很甜很香吧;落到了你的小肩膀上,快和它做個遊戲吧!瞧,不一會兒,這桂花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啦!孩子們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麼?
生:看到桂花落在我的頭發上。
生:桂花落在我的鼻子上。
(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大多數學生沒有與桂花雨美麗相遇的興奮和快樂。)
師:你想做什麼呢?
生:聞聞桂花的香味。
師:把你體味到的香味和快樂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好嗎?
學生讀得整齊劃一,但有些學生臉上表情淡然,學生的表現讓我失望。一次並不複雜的美好直達,怎麼就無法實現呢?難道,是我的預設有些想當然了?事實上,可能正是如此。
二、跨年齡的反思:在路牌下我錯失了什麼
預設的內容並不艱澀,環節並不繁雜,對於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還是很好掌握的。問題出在哪裏呢?反複思之,我覺得可能忽略了這樣幾點:
1.情境的創設,未能生動再現當時的文本場景。
作者童年時代的“搖花樂”,以及寄托在花香與快樂背後的濃濃思鄉情,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對此,課堂教學應該通過情境創設,讓簡單的文字豐富起來。缺失情境,兒童無法深入課堂、深入文本,而始終遊離於文本和課堂之外,更談不上兒童應有的靈動和活力。教學中,我應該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後,充分利用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繪等多種途徑和形式,架起文本和兒童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兒童打破時空和經驗的限製,來到課文所描寫的搖桂花的快樂場景之中,切身感受當時搖桂花之快樂,進而更深切地品悟作者濃鬱的思鄉情。
2.真情的促動,未能真正引領兒童的精神相遇。
學生的真情實感是實現“三個兒童”“三個世界”完美相遇的基點。課文中搖桂花的歡快,對城市兒童來說太過遙遠,很少有兒童能幸運地擁有這樣的童趣,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文中母親有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人生才剛剛開始的兒童,更難從中體悟到作者少小離家、漂泊海外、心如浮萍的遊子思鄉深情。因此,在教學時,也可以在課前給兒童展示和閱讀琦君的其他作品,如《鄉思》《煙愁》《家鄉味》,凸顯其中表達作者心聲的語句,請學生讀作者的心思,品作者的情懷,想象作者的生活與境遇。這樣,可以拉近教室裏的兒童與文本中的兒童的距離,讓學生用“外地的再 ,還是比不得 ”這樣的句式進行練習,聯係生活實際,從而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感悟琦君那濃濃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