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訓練的落實,未能切實促進學生的言語發展。
言語訓練應該成為學生自覺自發的生命衝動,讓他們感受到駕馭語言和創造言語的樂趣,體驗言語表現的幸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本承載的言語形式和內容,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表達的策略,教會學生體味語言表達的奧妙,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麗。
在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鑒賞文本的同時,還需要對文本的空白(留白)進行填補,並對細節進行想象性拓展,使之具體化、個性化,這樣才能很好地放大想象空間、展現文本精彩、彰顯文本價值,才能讓兒童生動活潑地主動言說,找到言說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我想,這樣的言語訓練才是基於兒童的,才是有效的。
三、兒童化的發現:在漫遊間美好地相見
我認為,教師上課時除了精心設計課的結構與流程,還要做到“課隨情動,文隨智行,意隨趣生”。除了既定的知識架構及構成元素外,還應該調動兒童的潛意識、記憶群、興奮度和表現欲,幫助兒童搭建個性化的認知體係,使之更加鮮活具體、詩意靈動。就《桂花雨》這篇課文來說,如何才能讓文本中的兒童與教室裏的兒童、作為教師的兒童相遇呢?
在經過反思與糾偏後,我定下了這樣的策略:讓兒童在文本和現實世界漫遊,感受搖桂花的歡樂與美好;通過相關文字的品讀評析,與《桂花雨》產生同質異構的對照與移情,體驗作者濃鬱的思鄉情。整個課堂教學從欣賞、感受開始,通過兒童言語的生長,使情感轉移、想象填補與拓展成為可能。
實踐證明,當我不再直接要求學生體會什麼、感悟什麼的時候,學生反而對作為教師的兒童和作為文本的兒童產生認同感,繼而產生親切感和統一感,在情境的感染、言語的生長中,抵達“三個兒童”的美好相遇,創生了一個嶄新的境界:文思與鄉思統一、語言與情感相融、閱讀與表達共生。
【教學片段二】
師:終於可以搖桂花了!樂得我呀,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出示搖桂花圖片,音樂緩緩響起。)孩子們,快來呀,搖桂花咯!閉上眼睛,聽,它們沙沙地落了下來。一片片,一朵朵,落在你的——
生:落在我的小鼻子尖上,一股桂花香撲鼻而來,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氣,好香啊!
生:小小的桂花飄到了我的嘴巴裏去了,我趕緊嚼了嚼,甜甜的,香香的!
生:桂花落到了我的眼鏡上,在我的鏡片上滑滑梯,和我做遊戲呢!
生:桂花落到了我的脖子裏去了,癢癢的,涼涼的,舒服極了!
生:這桂花還落到我的鞋子上了,一定是想和我踢足球玩吧!
師:在這麼美妙的時刻,孩子們,你最想做些什麼,說些什麼?
生:我想在這鋪滿桂花的地毯上打個滾兒,就像在花海裏遊泳一樣,舒服啊!
生:我想把這些桂花帶回家,收藏起來,讓它們香一年,天天陪伴我!
…………
文本中作者對“搖花樂”是這樣描述的:“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這裏,對“搖花樂”的描寫有想象空白,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學生自然讀得歡快,那是發自內心的感慨;臉上洋溢笑容,那是對桂花雨的喜愛。就這樣,他們和小琦君一起體驗搖桂花的樂趣,也和作者一起愛上了桂花。靈魂和智慧同時出席,讓學生的言說有了生命的律動,他們觸景生情,樂於並主動走進教師精心打造的情境之中,進行聆聽、體驗、感悟,情思靈動。
潘新和教授說:“真正的言說,是生命的歌吟,是從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文本反映的是作者曾經的心靈史,而課堂中表現的卻是進行時。由於時代文化的變遷,兒童閱曆和文本作者的閱曆也存在差異,但在這一刻,“三個兒童”快樂地相遇了。經過富有情趣的漫遊、生命的言說,“三個兒童”發現了自己和彼此,抵達了一個他們共同創生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